環東休旅車逆向撞擊R3事故 - 重機
By Doris
at 2022-01-27T10:14
at 2022-01-27T10:14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inSec (Lee Sin)》之銘言:
: 大家都知道逆向可惡
: 不過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何要逆向」
: 所以這邊小弟的推論供參考看看
: 先給大家看一下逆向的路線如下圖
: https://imgur.com/2KiLslj
: 女駕駛表示是接收到導航指示
: 大家知道導航在有橋樑時 不一定能正確區分車輛是在橋上或下
: 這時聽到導航因誤判車輛在橋下而說指示:「靠左上交流道」
: 對向車道此時沒車 而對向車道從該車視角看起來是爬坡道
: 那三寶極有可能一聽導航就錯把對向車道視為導航所說的交流道
: 當然就算真的誤認好了 還有點sense的人也會因為來不及切車道而選擇重頭再來
: 想必駕駛平常已經習慣錯過交流道就直接橫跨車道當螃蟹車
: 這時駕駛注意力全放在左後方是否有來車 而根本沒注意車前標線標誌
: 一連串的錯誤導致三寶跨越到了對向 直到撞上了才發現自己逆向
: 以上是小弟的分析
: --------------------------------------------------------------------------
: 三寶的罪過大家都非常清楚了 就是該死沒話說
: 但我必須說三寶該死 設計雙黃線而不用分隔島的人同樣該死
: 儘管三寶可惡但我相信他「不是有意去逆向」的
: (重申一次不小心不代表應該被原諒)
: 但就算這個駕駛從此無法再上路
: 也沒辦法保證未來都不會有人因為任何原因(例如沒來由的恍神)而跑到對向去
: 而設計防呆機制則是3E中的建設 為的就是在有人為疏忽的情況下還能避免危險產生
: 今天中間不要說用紐澤西護欄好了
: 就算是插滿一排棒棒糖 我相信三寶不會想故意從棒棒糖撞過去
: 他媽高架路上中間畫雙黃線到底什麼意思
: 一般道路上多車道都知道要設實體分隔島
: 結果高架道路直線速限80你他媽畫雙黃線?
: 講到這邊相信大家都知道這設計明顯有問題
: 所以三寶罵完了 生氣完了
: 不能忘記設計爛道路的人也是共犯之一
我把po在八卦板的文轉過來
是個人對此案的小小看法
如同乳酪理論
其實很少車禍會只有單件成因
本案也從各方面去分析
這還是回歸到中華民國失敗的交通3E
交通工程(Engineering):
雙向交會處沒有做實體或軟性分隔防呆
不只是舊宗路這個匝道
汐止北山大橋上環東與對向交會處也沒有實體分隔
也有車輛就在此迴轉的案例
https://youtu.be/OapIGQSwlJ0
而左轉彎使用不透明隔音牆造成視距受阻
時常有車流回堵到彎中就發生追撞
這部分早已反應給相關單位
得到的回覆是透明隔音牆維護不易的答案
至於下舊宗的匝道擺那支測速照相
也時常讓駕駛人過度減速造成後方回堵
交通教育(Education):
沒有好好落實駕訓與考照制度
駕駛人在封閉場所繞一繞學會開車「技術」
卻沒有足夠的駕駛經驗就可以取得駕駛執照
例如加拿大的考照就有學習駕照制度
是依序由擁有正式駕照的人陪同才能上路練習
到累積一定時間後才能取得正式駕照
中華民國的考照制度相較先進國家根本流於形式
無法有效確保駕駛人資格
交通執法(Enforcement):
以這個案例來說,跨越雙黃線逆向肇事後
警方只能開罰逆向駕駛600~1800元罰單
(捷運喝水罰的都比這個還高,台灣人命是有多不值錢)
然後就沒了,駕照也沒吊扣或吊銷
所以理論上這位肇事駕駛做完筆錄後去租一台iRent
還是可以繼續開回宜蘭,就是這麼荒謬
至於公共危險罪什麼的別鬧了
那個是對付蓄意毀壞道路以致無法通行用的
立委不生交通致死罪出來,永遠都是「過失致死」
依照比例原則,過失就不可能比照「蓄意」判重刑
多半是初犯態度良好、有悔意、有和解意願
最後就是緩刑了事(錢也是保險公司出)
台灣真正缺乏的是「汰除不適任駕駛」的嚴格制度
在日本,只要違停個幾次駕照就飛了
在台灣,逆向行駛肇事後依然可以擁有免許執照開車
警察執法不力還有腦殘立委縮限檢舉
更難有效將這些違規慣犯駕駛剃除
結語:
2021年的台灣總交通死亡人數尚未統計出來
政府當局也在玩文字遊戲,強調A1死亡人數逐年下降
但政府沒告訴各位的是A2死亡人數卻逐年攀升
A1是指24小時內死亡,A2是24小時後死亡
鍵盤分析A1下降A2上升,總死亡人數逐年增加
唯一可能就是醫療進步把人拖活過24小時
台灣一年因交通死亡的人數約為3000人左右
人口是我們5倍的日本一年交通死亡人數還略低於3000這個數字
我看身邊很多人對交通環境無感或者麻木
但你可以換個角度想,以年死三千人來看
台灣每天會抽出8位不幸的人登出
這還不包含抽那些重傷、致殘、植物人等名額
只要這個大環境不改善
你我或你身邊的人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以上。
--
: 大家都知道逆向可惡
: 不過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何要逆向」
: 所以這邊小弟的推論供參考看看
: 先給大家看一下逆向的路線如下圖
: https://imgur.com/2KiLslj
: 女駕駛表示是接收到導航指示
: 大家知道導航在有橋樑時 不一定能正確區分車輛是在橋上或下
: 這時聽到導航因誤判車輛在橋下而說指示:「靠左上交流道」
: 對向車道此時沒車 而對向車道從該車視角看起來是爬坡道
: 那三寶極有可能一聽導航就錯把對向車道視為導航所說的交流道
: 當然就算真的誤認好了 還有點sense的人也會因為來不及切車道而選擇重頭再來
: 想必駕駛平常已經習慣錯過交流道就直接橫跨車道當螃蟹車
: 這時駕駛注意力全放在左後方是否有來車 而根本沒注意車前標線標誌
: 一連串的錯誤導致三寶跨越到了對向 直到撞上了才發現自己逆向
: 以上是小弟的分析
: --------------------------------------------------------------------------
: 三寶的罪過大家都非常清楚了 就是該死沒話說
: 但我必須說三寶該死 設計雙黃線而不用分隔島的人同樣該死
: 儘管三寶可惡但我相信他「不是有意去逆向」的
: (重申一次不小心不代表應該被原諒)
: 但就算這個駕駛從此無法再上路
: 也沒辦法保證未來都不會有人因為任何原因(例如沒來由的恍神)而跑到對向去
: 而設計防呆機制則是3E中的建設 為的就是在有人為疏忽的情況下還能避免危險產生
: 今天中間不要說用紐澤西護欄好了
: 就算是插滿一排棒棒糖 我相信三寶不會想故意從棒棒糖撞過去
: 他媽高架路上中間畫雙黃線到底什麼意思
: 一般道路上多車道都知道要設實體分隔島
: 結果高架道路直線速限80你他媽畫雙黃線?
: 講到這邊相信大家都知道這設計明顯有問題
: 所以三寶罵完了 生氣完了
: 不能忘記設計爛道路的人也是共犯之一
我把po在八卦板的文轉過來
是個人對此案的小小看法
如同乳酪理論
其實很少車禍會只有單件成因
本案也從各方面去分析
這還是回歸到中華民國失敗的交通3E
交通工程(Engineering):
雙向交會處沒有做實體或軟性分隔防呆
不只是舊宗路這個匝道
汐止北山大橋上環東與對向交會處也沒有實體分隔
也有車輛就在此迴轉的案例
https://youtu.be/OapIGQSwlJ0
時常有車流回堵到彎中就發生追撞
這部分早已反應給相關單位
得到的回覆是透明隔音牆維護不易的答案
至於下舊宗的匝道擺那支測速照相
也時常讓駕駛人過度減速造成後方回堵
交通教育(Education):
沒有好好落實駕訓與考照制度
駕駛人在封閉場所繞一繞學會開車「技術」
卻沒有足夠的駕駛經驗就可以取得駕駛執照
例如加拿大的考照就有學習駕照制度
是依序由擁有正式駕照的人陪同才能上路練習
到累積一定時間後才能取得正式駕照
中華民國的考照制度相較先進國家根本流於形式
無法有效確保駕駛人資格
交通執法(Enforcement):
以這個案例來說,跨越雙黃線逆向肇事後
警方只能開罰逆向駕駛600~1800元罰單
(捷運喝水罰的都比這個還高,台灣人命是有多不值錢)
然後就沒了,駕照也沒吊扣或吊銷
所以理論上這位肇事駕駛做完筆錄後去租一台iRent
還是可以繼續開回宜蘭,就是這麼荒謬
至於公共危險罪什麼的別鬧了
那個是對付蓄意毀壞道路以致無法通行用的
立委不生交通致死罪出來,永遠都是「過失致死」
依照比例原則,過失就不可能比照「蓄意」判重刑
多半是初犯態度良好、有悔意、有和解意願
最後就是緩刑了事(錢也是保險公司出)
台灣真正缺乏的是「汰除不適任駕駛」的嚴格制度
在日本,只要違停個幾次駕照就飛了
在台灣,逆向行駛肇事後依然可以擁有免許執照開車
警察執法不力還有腦殘立委縮限檢舉
更難有效將這些違規慣犯駕駛剃除
結語:
2021年的台灣總交通死亡人數尚未統計出來
政府當局也在玩文字遊戲,強調A1死亡人數逐年下降
但政府沒告訴各位的是A2死亡人數卻逐年攀升
A1是指24小時內死亡,A2是24小時後死亡
鍵盤分析A1下降A2上升,總死亡人數逐年增加
唯一可能就是醫療進步把人拖活過24小時
台灣一年因交通死亡的人數約為3000人左右
人口是我們5倍的日本一年交通死亡人數還略低於3000這個數字
我看身邊很多人對交通環境無感或者麻木
但你可以換個角度想,以年死三千人來看
台灣每天會抽出8位不幸的人登出
這還不包含抽那些重傷、致殘、植物人等名額
只要這個大環境不改善
你我或你身邊的人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以上。
--
Tags:
重機
All Comments
By Jacky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Mary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Edward Lewis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John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Kumar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Carol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Isabella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Sandy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Ida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Franklin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Doris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Ophelia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Franklin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Puput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Selena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Bennie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Steve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Hedda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Wallis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Yuri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Selena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Anonymous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Queena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Yuri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Doris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Iris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Edward Lewis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Agnes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Emily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Zenobia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Edwina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John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Michael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Xanthe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Heather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Gilbert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Belly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Yedda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Puput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Kristin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Faithe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Emma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Frederica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Necoo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Yuri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Caitlin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Franklin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Franklin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Necoo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Todd Johnson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Zora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Madame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Olivia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By Jessica
at 2022-01-30T15:19
at 2022-01-30T15:19
By Mason
at 2022-01-27T04:47
at 2022-01-27T04:47
Related Posts
氣囊式防摔衣很少人討論??
By Olivia
at 2022-01-27T07:01
at 2022-01-27T07:01
關於黃紅牌停車場停車..
By Zanna
at 2022-01-27T06:52
at 2022-01-27T06:52
環東休旅車逆向撞擊R3事故
By Hedda
at 2022-01-27T03:04
at 2022-01-27T03:04
關於四缸平衡
By Hedy
at 2022-01-26T10:46
at 2022-01-26T10:46
2022 忍650 賣光?
By Joe
at 2022-01-26T09:59
at 2022-01-26T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