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油太輕或比較稀的話?? - 機車
By Harry
at 2005-06-11T00:55
at 2005-06-11T00:55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abliou (Art of Life)》之銘言:
: 好吧...反正都聊開了...那就一起聊聊吧....
: 中間部份引文我就刪除囉...抱歉!!
: ※ 引述《wildsky (教練..我想打籃球..)》之銘言:
: : 標題: Re: [問題] 機油太輕或比較稀的話??
: : 時間: Fri Jun 10 00:15:17 2005
: : 但是還是有關係的...因為會影響到vi值....
: : 低溫黏度越低......vi值越大...
: ^^^^^^^^^^^^<=這句有錯..相信是您的筆誤吧....
: : 代表低溫跟高溫的黏度差異越小....故會有熱車快的感覺....
: 所謂的VI..是指vicosity index...
: 而vicosity的定義則是"在液體情況下能抵抗地心引力的值"
: 因為以不同的油為基礎材質其vicosity不盡相同..
: 通常napthnic流動變化會比paraffinic快很多...
: 因此為了制定一套測量標準...就將naphthinic定為0..paraffinic為100
: 將待測油的流動曲線以內插法算出其值..就是VI....
X : 已知欲計算VI的油在100度F時之運動黏度 (cSt)
Y : 已知欲計算VI的油在210度F時之運動黏度 (cSt)
H : VI = 100的油在100度F時之運動黏度 (cSt)
計算 N = (log H - log X)/log Y 或 Y^N = H/X
計算VI = [(10^N - 1)/0.0075] + 100
這樣算的是吧...
以下是白話點的定義
黏度指數表示潤滑油隨溫度變化而改變黏度的程度,在使用時溫度差大的
情況下,為極重要的性質之一。
通常黏度指數越低者,表示溫度稍有變化時,黏度變化較大,反之黏度指數越高
則表示溫度變化較廣時,黏度變化卻不大。此外,若黏度指數小,在引擎啟動時
,會因摩擦阻力太大而運轉時的耐荷重性能降低。
簡單的說...VI值越高高低溫黏度變化越小
圖形的斜率就越小....
一般來說...低溫黏度越低...高溫黏度越高....(cst值)
vi值就越大...因為高溫黏度必定會下降...
所以一瓶10W40的油VI值要做到破兩百是很難的...
但一瓶5W50就容易得多....
這邊先對「熱油」下一個定義...
如果說熱油速度是指油能達到高溫潤滑效果(黏度)的速度...
那vi值越高的代表低溫與高溫之間黏度的變化較小...
那在較低溫之黏度與正常工作溫度之黏度差異較小...
自然就會有熱油快的感覺...(還沒到工作溫度但就有接近的黏度和表現)
故之前3k新的測試油中....
提供vi值2xx給車友做為熱油的指標....
: 在"W"(winter)的測量中..以嚴寒(定義在攝氏-5~-35之間)中"確定能發車"的黏度
: 然後一直量到攝氏100度..但在此時vicosity也不能過低(至少要讓機械能工作)...
: 接著才做出那樣的曲線....
: 而後面的數值則是在講"油在攝氏100度的粘度"
: 而並非講到"它們的耐熱程度"....有的資料是提到度量是以"油膜韌度"為主
: 但是一樣在攝氏10度0中...韌度強的並不代表就一定耐熱....這一樣要看添加物...
: 若是添加物特性就不耐熱...最後這隻油的高溫指數到60了...還是躲不過劣化命運
: 然而測量的過程中並沒有"熱油快"的測定(我一直認為熱得快不快是駕駛自己的感覺)...
其實可以數據上看得出來...
像我知道有個品牌5w50的機油vi值超過200...
而這罐油幾乎不用熱油...熱了跟沒熱差異不大...
: 而VI值的定義也不包括在"高溫跟低溫間黏度的差異"...
這些東西都不能單看的....要配著看....
: 當然我是不大懂您所提出"黏度差異小所以熱油快"的觀點是怎麼回事...
: 但是由數值中並不能看出"這瓶油熱得快不快"...
: 完全是取絕於這瓶油的添加物.....
數據是看得出來的...
添加物...有一部份是用來拉黏度的.....
: 當然我們騎車的人也不會去討論它到底家了什麼..因為這些有的是商業機密...
: 一罐好油是要"自己試出來"...而不是靠這些值...
: : 但一樣有關係...高溫黏度越高代表高溫附著力越強...
: : 越能讓機油內的添加劑和潤滑劑持續發揮效果....
: 所以到這邊...即使添加物不耐熱...也許有好的附著力...但一樣會劣化...
我覺這很複雜....> <
所以我是覺得把黏度歸黏度...添加劑歸添加劑....
不同的基礎油需要依特性去拉高溫或是低溫的黏度....
複級黏度可以說是添加劑拉出來的....
所以還是分開來討論好了...@@
: 我也不知道"輕機油"的意思是什麼.....
: 但是有些資料說明以分子量的觀點來看..分子量越小的油其在高溫VI值的變化越穩定
: 其保護性就能更持久..
: 雖然是不知道老版跟你說的"輕"機油是怎麼一回事.....
: 也是因此我在這一行有提到這些值的"參考性"...
: 這並不是全無價值的東西(其實我挑油也一樣會看這些值...)
: 不知道這樣是否能回應到下面所提出的觀點??
: : 稀一般來說還是用來形容黏度低啦...聽得懂應該就ok....
: 這就是我龜毛的地方呀...請多包涵...
: 畢竟"黏度"才是正統的講法...當然如果有人提出問題中有講到比較偏的講法
: 還是要適時的指正一下...不然以後有人講出比較正統的講法反而被笑的話..
: 這樣的情況....不大好啦.........@@.....
: : 比較黏不一定保護性大吧...之前不是才提到了...
: : 老車是因為機件磨損...機件間隙較大....比較會有吃機油的現象...
: : 而黏度低的油是因為流動性佳...失油率會較高...
: : 所以一般老車不建議用黏度太低的油....
: : 數字越大越耐熱是沒什麼錯的....至少我是這樣覺得...
: : 但如果本身油內添加劑不足或是潤滑劑質量不夠好...
: : 即使油膜能附在上面也不一定能產生好的潤滑效果.....
: 這一段我在上面有說明過了...希望也是能讓人能了解我的觀點..
: 關於耐熱的部份...我是認為跟數值"沒有絕對的關係"...
: 如果真的比較耐熱...那也可能是"副作用"(比如添加物和基礎油的不同)
: 會這樣說明只是不想讓新手會有"後面的數值跟耐熱會有正相關"的概念...
但的確是個可以參考的方向...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像你了解的那麼透徹...
: (雖然我也只是新手啦......)
: : --
: : ◆ From: 210.58.171.42
: : 推 wildsky:沒有絕對關係...但還是有其參考價值.... 210.58.171.42 06/10
: : → wildsky:不然機油瓶身上寫的就不是黏度系數..而是添加劑 210.58.171.42 06/10
: : → wildsky:的種類和用量...sae仍然有其重要的參考價值的... 210.58.171.42 06/10
: : → wildsky:都用沒有絕對關係來說明..對新手會比較籠統膜糊 210.58.171.42 06/10
: 這一點就是我後面說的
: "先去了解SAE制定的方式在去使用這些值"的意義...
: y大的精華區中都有很詳細的整理...
: : 推 INMOST:我較推W大所說的,sae是有其參考價值,但問題是 61.228.60.22 06/10
: : → INMOST:每家廠牌,每個系列的添加劑用量等都不同 61.228.60.22 06/10
: : → INMOST:如果我愛某一種廠牌,黏度系數是我考慮的因素,而 61.228.60.22 06/10
: : → INMOST:不是去鑽研他的添加劑如何,畢竟每家配法不同,誰 61.228.60.22 06/10
: : → INMOST:又能保證,誰的配最好呢,所以我都從系數和廠牌 61.228.60.22 06/10
: : → INMOST:去選適合我的機油 61.228.60.22 06/10
: 我是認為"適合我的油是試出來的"
: 貴不一定好用...便宜也不一定難用...一瓶一瓶試才知道好不好
不過對於同種品牌...基礎油類似的時候...
sae黏度還是一個很好參考的資料啦...
像omv是用pao...3k用ester...各有流動性和穩定性的優勢...
如同i兄說的...挑品牌...再挑黏度...
的確對一般人來說是一個比較容易的方式.....
不過很高興遇到高手討論.....:)
請多指教....
--
: 好吧...反正都聊開了...那就一起聊聊吧....
: 中間部份引文我就刪除囉...抱歉!!
: ※ 引述《wildsky (教練..我想打籃球..)》之銘言:
: : 標題: Re: [問題] 機油太輕或比較稀的話??
: : 時間: Fri Jun 10 00:15:17 2005
: : 但是還是有關係的...因為會影響到vi值....
: : 低溫黏度越低......vi值越大...
: ^^^^^^^^^^^^<=這句有錯..相信是您的筆誤吧....
: : 代表低溫跟高溫的黏度差異越小....故會有熱車快的感覺....
: 所謂的VI..是指vicosity index...
: 而vicosity的定義則是"在液體情況下能抵抗地心引力的值"
: 因為以不同的油為基礎材質其vicosity不盡相同..
: 通常napthnic流動變化會比paraffinic快很多...
: 因此為了制定一套測量標準...就將naphthinic定為0..paraffinic為100
: 將待測油的流動曲線以內插法算出其值..就是VI....
X : 已知欲計算VI的油在100度F時之運動黏度 (cSt)
Y : 已知欲計算VI的油在210度F時之運動黏度 (cSt)
H : VI = 100的油在100度F時之運動黏度 (cSt)
計算 N = (log H - log X)/log Y 或 Y^N = H/X
計算VI = [(10^N - 1)/0.0075] + 100
這樣算的是吧...
以下是白話點的定義
黏度指數表示潤滑油隨溫度變化而改變黏度的程度,在使用時溫度差大的
情況下,為極重要的性質之一。
通常黏度指數越低者,表示溫度稍有變化時,黏度變化較大,反之黏度指數越高
則表示溫度變化較廣時,黏度變化卻不大。此外,若黏度指數小,在引擎啟動時
,會因摩擦阻力太大而運轉時的耐荷重性能降低。
簡單的說...VI值越高高低溫黏度變化越小
圖形的斜率就越小....
一般來說...低溫黏度越低...高溫黏度越高....(cst值)
vi值就越大...因為高溫黏度必定會下降...
所以一瓶10W40的油VI值要做到破兩百是很難的...
但一瓶5W50就容易得多....
這邊先對「熱油」下一個定義...
如果說熱油速度是指油能達到高溫潤滑效果(黏度)的速度...
那vi值越高的代表低溫與高溫之間黏度的變化較小...
那在較低溫之黏度與正常工作溫度之黏度差異較小...
自然就會有熱油快的感覺...(還沒到工作溫度但就有接近的黏度和表現)
故之前3k新的測試油中....
提供vi值2xx給車友做為熱油的指標....
: 在"W"(winter)的測量中..以嚴寒(定義在攝氏-5~-35之間)中"確定能發車"的黏度
: 然後一直量到攝氏100度..但在此時vicosity也不能過低(至少要讓機械能工作)...
: 接著才做出那樣的曲線....
: 而後面的數值則是在講"油在攝氏100度的粘度"
: 而並非講到"它們的耐熱程度"....有的資料是提到度量是以"油膜韌度"為主
: 但是一樣在攝氏10度0中...韌度強的並不代表就一定耐熱....這一樣要看添加物...
: 若是添加物特性就不耐熱...最後這隻油的高溫指數到60了...還是躲不過劣化命運
: 然而測量的過程中並沒有"熱油快"的測定(我一直認為熱得快不快是駕駛自己的感覺)...
其實可以數據上看得出來...
像我知道有個品牌5w50的機油vi值超過200...
而這罐油幾乎不用熱油...熱了跟沒熱差異不大...
: 而VI值的定義也不包括在"高溫跟低溫間黏度的差異"...
這些東西都不能單看的....要配著看....
: 當然我是不大懂您所提出"黏度差異小所以熱油快"的觀點是怎麼回事...
: 但是由數值中並不能看出"這瓶油熱得快不快"...
: 完全是取絕於這瓶油的添加物.....
數據是看得出來的...
添加物...有一部份是用來拉黏度的.....
: 當然我們騎車的人也不會去討論它到底家了什麼..因為這些有的是商業機密...
: 一罐好油是要"自己試出來"...而不是靠這些值...
: : 但一樣有關係...高溫黏度越高代表高溫附著力越強...
: : 越能讓機油內的添加劑和潤滑劑持續發揮效果....
: 所以到這邊...即使添加物不耐熱...也許有好的附著力...但一樣會劣化...
我覺這很複雜....> <
所以我是覺得把黏度歸黏度...添加劑歸添加劑....
不同的基礎油需要依特性去拉高溫或是低溫的黏度....
複級黏度可以說是添加劑拉出來的....
所以還是分開來討論好了...@@
: 我也不知道"輕機油"的意思是什麼.....
: 但是有些資料說明以分子量的觀點來看..分子量越小的油其在高溫VI值的變化越穩定
: 其保護性就能更持久..
: 雖然是不知道老版跟你說的"輕"機油是怎麼一回事.....
: 也是因此我在這一行有提到這些值的"參考性"...
: 這並不是全無價值的東西(其實我挑油也一樣會看這些值...)
: 不知道這樣是否能回應到下面所提出的觀點??
: : 稀一般來說還是用來形容黏度低啦...聽得懂應該就ok....
: 這就是我龜毛的地方呀...請多包涵...
: 畢竟"黏度"才是正統的講法...當然如果有人提出問題中有講到比較偏的講法
: 還是要適時的指正一下...不然以後有人講出比較正統的講法反而被笑的話..
: 這樣的情況....不大好啦.........@@.....
: : 比較黏不一定保護性大吧...之前不是才提到了...
: : 老車是因為機件磨損...機件間隙較大....比較會有吃機油的現象...
: : 而黏度低的油是因為流動性佳...失油率會較高...
: : 所以一般老車不建議用黏度太低的油....
: : 數字越大越耐熱是沒什麼錯的....至少我是這樣覺得...
: : 但如果本身油內添加劑不足或是潤滑劑質量不夠好...
: : 即使油膜能附在上面也不一定能產生好的潤滑效果.....
: 這一段我在上面有說明過了...希望也是能讓人能了解我的觀點..
: 關於耐熱的部份...我是認為跟數值"沒有絕對的關係"...
: 如果真的比較耐熱...那也可能是"副作用"(比如添加物和基礎油的不同)
: 會這樣說明只是不想讓新手會有"後面的數值跟耐熱會有正相關"的概念...
但的確是個可以參考的方向...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像你了解的那麼透徹...
: (雖然我也只是新手啦......)
: : --
: : ◆ From: 210.58.171.42
: : 推 wildsky:沒有絕對關係...但還是有其參考價值.... 210.58.171.42 06/10
: : → wildsky:不然機油瓶身上寫的就不是黏度系數..而是添加劑 210.58.171.42 06/10
: : → wildsky:的種類和用量...sae仍然有其重要的參考價值的... 210.58.171.42 06/10
: : → wildsky:都用沒有絕對關係來說明..對新手會比較籠統膜糊 210.58.171.42 06/10
: 這一點就是我後面說的
: "先去了解SAE制定的方式在去使用這些值"的意義...
: y大的精華區中都有很詳細的整理...
: : 推 INMOST:我較推W大所說的,sae是有其參考價值,但問題是 61.228.60.22 06/10
: : → INMOST:每家廠牌,每個系列的添加劑用量等都不同 61.228.60.22 06/10
: : → INMOST:如果我愛某一種廠牌,黏度系數是我考慮的因素,而 61.228.60.22 06/10
: : → INMOST:不是去鑽研他的添加劑如何,畢竟每家配法不同,誰 61.228.60.22 06/10
: : → INMOST:又能保證,誰的配最好呢,所以我都從系數和廠牌 61.228.60.22 06/10
: : → INMOST:去選適合我的機油 61.228.60.22 06/10
: 我是認為"適合我的油是試出來的"
: 貴不一定好用...便宜也不一定難用...一瓶一瓶試才知道好不好
不過對於同種品牌...基礎油類似的時候...
sae黏度還是一個很好參考的資料啦...
像omv是用pao...3k用ester...各有流動性和穩定性的優勢...
如同i兄說的...挑品牌...再挑黏度...
的確對一般人來說是一個比較容易的方式.....
不過很高興遇到高手討論.....:)
請多指教....
--
Tags:
機車
All Comments
By Catherine
at 2005-06-11T19:18
at 2005-06-11T19:18
By Sierra Rose
at 2005-06-14T00:53
at 2005-06-14T00:53
By Megan
at 2005-06-18T03:38
at 2005-06-18T03:38
By Anthony
at 2005-06-19T16:01
at 2005-06-19T16:01
By Daph Bay
at 2005-06-22T13:52
at 2005-06-22T13:52
Related Posts
機油太輕或比較稀的話??
By Aaliyah
at 2005-06-10T18:39
at 2005-06-10T18:39
從花蓮要怎麼騎車回桃園啊
By Connor
at 2005-06-07T14:35
at 2005-06-07T14:35
Arai RX7-RR4 和 SHOEI X-Eleven用後評比
By Charlotte
at 2005-06-04T12:47
at 2005-06-04T12:47
檔車...
By Todd Johnson
at 2005-05-30T23:57
at 2005-05-30T23:57
水箱的問題
By Robert
at 2005-05-30T22:34
at 2005-05-30T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