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 SHIMANO TOTAL INTEGRATION的演進 - 公路車
By Candice
at 2019-08-30T23:55
at 2019-08-30T23:55
Table of Contents
十年修車無人問 第七章 SHIMANO TOTAL INTEGRATION的演進
回顧近代公路車變速系統的歷史,下管變速把手,備定位功能,非常輕,超級好修
好裝,而且幾乎摔不壞。後來SHIMANO推出STI取代之,比較重,難裝很多,又貴,摔車後
很容易陣亡。那為什麼後來公路車變把被STI徹底取代呢?而且,其他的廠商也是類似的
煞車變速整合設計。我認為在於STI透過改良人體工學,大幅提升了騎乘安全。人體工學
講白了,就是在透過各種設計來讓使用者合身就手(腳腿四肢也都算)。STI讓使用變速的
時候,手不需要離開煞車,這就是安全上的提升。這有前例可循,如果吃能量棒的時候
手不用離開手把,有些比賽可能會因此有不一樣的結果。
在處理這些變把,我慢慢也看出SHIMANO在STI設計上的演進。最一開始,就是趕快
有東西可以用就好,所以在人體工學,機械上都差強人意。以前八/九速的DA變把,難用得
不得了。後來演進到十速第一代,在人體工學上有很大的改良,但機械上,還是屬於
monolithic整塊的設計,一摔壞也是很難處理。
第二代十速STI,很多人以為是為了改掉變速管外露而設計,其實不然。這一代的設計
概念,是開始嘗試模組化:煞車歸煞車,變速歸變速。直到這一代,把刃的部份,開始
可以獨立更換(但跨等級要用改的)。變速機構內藏至本體,這也是為什麼這一代變把
比較肥胖。這一代摔車後,是有可能只換把刃就修復而變速機構無傷。提高了存活率。
這一代在模組化的設計上還是嘗試階段而已,所以本體與變速機構,仍然互相依存。雖然
零件大幅簡化,但要修復時,往往還是得全拆重建。
第二代十速STI直到ST-5700才接近完整的模組化,這也是為什麼這款低階的變把,
其實在STI的演進上,是有它的歷史定位。ST-5700開始,變速機構已經是接近整塊組好後
再扔進去變把本體了。我在摸遍了ST-7900﹑ST-6700﹑ST-9000﹑ST-6800後再來修ST-5700
,才把整個演進參透
第二代十速的三盤變把方面,ST-5703可能有設計上的小疏忽,所以會有自退卡死的
問題。從11速的變把內部完全是顛倒的設計來看,應該是屬於"哎呀,我忘了"那種疏忽。
也有可能是量少,乾脆不另外開模零件了。ST-6703可能也是這樣。
第二代十速STI先天令人詬病的右變把最重檔問題,我認為是出在保留了FLIGHT-DECK
設計,定位齒輪的乘載件得用塑膠製作,而且塑膠件之間得塞一圈油封防水。所以在彈簧
張力最弱的最重檔端,會有拉線虛位與黏滯感。
SHIMANO在第一代十一速STI上,已經是成熟發展出模組化的變把設計了,把刃可以
替換,變速核心更迷你,而且大幅提升可替換性。這在變把的存活率上又再一次大幅提升
。捨棄FLIGHT-DECK後,定位齒輪是全金屬的,換檔明確,也改善了之前的自退問題。
但不代表這一代完美無懈可擊。摔車後卡死,以及異物卡死的案例(當然不是線頭那種
簡單的東西)還是偶爾有之,但幾乎都可以原件重建修復。
第二代十一速STI,在變速機構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只有人體工學方面做了修正。這個
時候的設計已經大幅專注在公路車碟煞,SHIMANO還是不斷在改設計,光是換油就有三種
以上不同的細項施工方式。
當第三代十一速STI,或是十二速STI推出時,我的推測會是改善煞車把刃的
轉點位置,進而再次提高存活率。變速機構模組化,現在已經相當成熟了。但以往的轉點
過於外推,塑鋼本體在轉點那邊的肉非常少,有時候摔車完,轉點給扯開來,整支變把
仍然救不回來。前些時候推出的GRX變把將轉點內縮了18mm,我認為算是預告了接下來的
變把設計走向。
終於沒了,下集是後記與結語
--
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 _____ _____ ____
|_ _\ \ / / _ \| ____\ \ / / _ \|_ _|_ _| ____| _ \
| | \ V /| |_) | _| \ \ /\ / /| |_)| | | | | | _| | |_)|
| | | | | __/| |___ \ V V / | _ < | | | | | |___| _ <
|_| |_| |_| |_____| \_/\_/ |_| \_\___| |_| |_____|_| \_\
有關打字機 選購打字機 品玩打字機 修理打字機 蒐藏打字機
--
回顧近代公路車變速系統的歷史,下管變速把手,備定位功能,非常輕,超級好修
好裝,而且幾乎摔不壞。後來SHIMANO推出STI取代之,比較重,難裝很多,又貴,摔車後
很容易陣亡。那為什麼後來公路車變把被STI徹底取代呢?而且,其他的廠商也是類似的
煞車變速整合設計。我認為在於STI透過改良人體工學,大幅提升了騎乘安全。人體工學
講白了,就是在透過各種設計來讓使用者合身就手(腳腿四肢也都算)。STI讓使用變速的
時候,手不需要離開煞車,這就是安全上的提升。這有前例可循,如果吃能量棒的時候
手不用離開手把,有些比賽可能會因此有不一樣的結果。
在處理這些變把,我慢慢也看出SHIMANO在STI設計上的演進。最一開始,就是趕快
有東西可以用就好,所以在人體工學,機械上都差強人意。以前八/九速的DA變把,難用得
不得了。後來演進到十速第一代,在人體工學上有很大的改良,但機械上,還是屬於
monolithic整塊的設計,一摔壞也是很難處理。
第二代十速STI,很多人以為是為了改掉變速管外露而設計,其實不然。這一代的設計
概念,是開始嘗試模組化:煞車歸煞車,變速歸變速。直到這一代,把刃的部份,開始
可以獨立更換(但跨等級要用改的)。變速機構內藏至本體,這也是為什麼這一代變把
比較肥胖。這一代摔車後,是有可能只換把刃就修復而變速機構無傷。提高了存活率。
這一代在模組化的設計上還是嘗試階段而已,所以本體與變速機構,仍然互相依存。雖然
零件大幅簡化,但要修復時,往往還是得全拆重建。
第二代十速STI直到ST-5700才接近完整的模組化,這也是為什麼這款低階的變把,
其實在STI的演進上,是有它的歷史定位。ST-5700開始,變速機構已經是接近整塊組好後
再扔進去變把本體了。我在摸遍了ST-7900﹑ST-6700﹑ST-9000﹑ST-6800後再來修ST-5700
,才把整個演進參透
第二代十速的三盤變把方面,ST-5703可能有設計上的小疏忽,所以會有自退卡死的
問題。從11速的變把內部完全是顛倒的設計來看,應該是屬於"哎呀,我忘了"那種疏忽。
也有可能是量少,乾脆不另外開模零件了。ST-6703可能也是這樣。
第二代十速STI先天令人詬病的右變把最重檔問題,我認為是出在保留了FLIGHT-DECK
設計,定位齒輪的乘載件得用塑膠製作,而且塑膠件之間得塞一圈油封防水。所以在彈簧
張力最弱的最重檔端,會有拉線虛位與黏滯感。
SHIMANO在第一代十一速STI上,已經是成熟發展出模組化的變把設計了,把刃可以
替換,變速核心更迷你,而且大幅提升可替換性。這在變把的存活率上又再一次大幅提升
。捨棄FLIGHT-DECK後,定位齒輪是全金屬的,換檔明確,也改善了之前的自退問題。
但不代表這一代完美無懈可擊。摔車後卡死,以及異物卡死的案例(當然不是線頭那種
簡單的東西)還是偶爾有之,但幾乎都可以原件重建修復。
第二代十一速STI,在變速機構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只有人體工學方面做了修正。這個
時候的設計已經大幅專注在公路車碟煞,SHIMANO還是不斷在改設計,光是換油就有三種
以上不同的細項施工方式。
當第三代十一速STI,或是十二速STI推出時,我的推測會是改善煞車把刃的
轉點位置,進而再次提高存活率。變速機構模組化,現在已經相當成熟了。但以往的轉點
過於外推,塑鋼本體在轉點那邊的肉非常少,有時候摔車完,轉點給扯開來,整支變把
仍然救不回來。前些時候推出的GRX變把將轉點內縮了18mm,我認為算是預告了接下來的
變把設計走向。
終於沒了,下集是後記與結語
--
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 _____ _____ ____
|_ _\ \ / / _ \| ____\ \ / / _ \|_ _|_ _| ____| _ \
| | \ V /| |_) | _| \ \ /\ / /| |_)| | | | | | _| | |_)|
| | | | | __/| |___ \ V V / | _ < | | | | | |___| _ <
|_| |_| |_| |_____| \_/\_/ |_| \_\___| |_| |_____|_| \_\
有關打字機 選購打字機 品玩打字機 修理打字機 蒐藏打字機
--
Tags:
公路車
All Comments
By Annie
at 2019-09-04T13:36
at 2019-09-04T13:36
By Rae
at 2019-09-08T01:16
at 2019-09-08T01:16
By Aaliyah
at 2019-09-11T16:54
at 2019-09-11T16:54
By Damian
at 2019-09-16T15:30
at 2019-09-16T15:30
By Susan
at 2019-09-19T02:10
at 2019-09-19T02:10
By Hazel
at 2019-09-21T02:51
at 2019-09-21T02:51
By Caroline
at 2019-09-25T08:57
at 2019-09-25T08:57
By Kama
at 2019-09-28T00:37
at 2019-09-28T00:37
By Kumar
at 2019-10-02T11:29
at 2019-10-02T11:29
By Annie
at 2019-10-06T15:42
at 2019-10-06T15:42
By Bennie
at 2019-10-10T06:38
at 2019-10-10T06:38
Related Posts
vittoria zaffiro這條胎
By Faithe
at 2019-08-29T03:08
at 2019-08-29T03:08
兩用隨身打氣筒建議
By Hazel
at 2019-08-27T19:24
at 2019-08-27T19:24
騎自行車減肥
By Emma
at 2019-08-26T14:35
at 2019-08-26T14:35
十年... 第五章 SHIMANO Di2, I-MMX...
By Ethan
at 2019-08-16T16:59
at 2019-08-16T16:59
Giro Aether AF試戴心得 (含其他安全帽)
By Bennie
at 2019-08-15T01:19
at 2019-08-15T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