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踏頻率”and”踩踏力量輕重” - 單車
By Edith
at 2009-05-09T01:53
at 2009-05-09T01:53
Table of Contents
白馬大定義的模型,具有兩個維度,X軸為踩踏力量,Y軸為迴轉速度,
並將兩者間搭配比率不同而產生的騎乘狀況,做了四種取向的分類
但這四種分類並不是絕對量化的標準,而是比較的基準,
例如在同樣的齒比下,要維持同樣的速度時,
可能對甲而言會比較輕鬆,對乙而言則會比較困難。
那麼要定義這四種取向的相對狀況,我們還需要加入"輸出"和"效應"的考量,
以上例而言,甲的輸出優於乙,效應也不盡相同。
因此我們將迴轉速定義在Y軸不變,踩踏力量修改為可量化的"齒比"定義在X軸,
並加入"輸出"和"效應"的考量。
但若增加第三個變數,即增加一個維度,
變成三維圖形,在解釋和理解上會相對困難,
因此用輸出比較的形式將該模型做修正如下:
--
迴 ↑
轉 │
速 │ 原模型以十字劃分四塊區域,但若要量化
│\ \ \ \ 這些數值,原點的值並不是 (0,0),因此
│ \ C E7 E8 E9 改為這樣的座標系統:
│ \ \ \ \
│\ \ \ \ 圖中 E2,E3...E9 代表的是一個輸出水平
│ \ \ A \ \ 其值可量化,單位為能量。
│ \ \ \ \
│\ \ \ \ \ 同樣的區間內代表同樣的輸出水平,
│ \ \ \ \ 例如E6這條線,可表250W的能量輸出,
│ \ \ \ \ E6線上的每一個點輸出皆相等。
│\ \ \ \ B \
│ \ \ \ \ A點代表的是:中等齒比 中迴轉速
E2 E3 E4 E5 E6 B點代表的是:較重齒比 低迴轉速
│\ \ \ \ \ C點代表的是:較輕齒比 高迴轉速
│ \ \ \ \ \
0└───────────────→ 而A,B,C三點的輸出皆相同。
0 齒比
--
迴 ↑
轉 │
速 │ 再來看這個圖
│\ \ \ \ D到A點,表齒比相同,迴轉速上升,
r2 │ \ C E7 E8 E9 輸出由E4~E5 升高至 E6~E7
│ \ \ \ \
│\ \ \ \ A點F點,表齒比變重,迴轉速不變,
│ \ \ A \ F\ 輸出由E6~E7 升高至 E7~E8
│ \ \ \ \
│\ \ \ \ \ B到C點,表齒比變輕,迴轉速增加,
│ \ \ \ \ 齒比由s1→s2,迴轉速由r1→r2,輸出相同。
│ \ \ \ \
r1 │\ \ D\ \ B \ D到F點,表齒比和迴轉速同時增加,
│ \ \ \ \ 輸出由E4~E5 大幅增加至 E7~E8
E2 E3 E4 E5 E6
│\ \ \ \ \ 輸出相同在白馬文章的定義是定速騎乘,
│ \ \ \ \ \ 更簡化的例子,可理解成在室內訓練台上
0└───────────────→ 固定阻力,(簡化變因,忽略空阻等)
0 s2 s1 齒比 然後維持相同的速度,可視作相同輸出。
--
↑ 但是在一般狀況下,一般人會避免使用極端的狀況,
迴 │ 即最重齒比,極低轉速(N點)
轉 │M 與最輕齒比,極高轉速(M點)
速 │
│ P 因此在輸出相同的水準下,M,N的極端狀況對一般人而言,
│ 效用較P,Q點為低,而此效用因人而異。
│
│ T Q 例如偏好高轉速的人,P點會較Q點有較高的效用,
│ 而偏好重踩型的人,Q點會較P點有較高的效用,
│ N 即使他們輸出相同,但效用因人而異。
└───────→
齒比
對一般人而言實際的狀況,良好適當的齒比與轉速搭配,
會優於極端搭配,即可能T點較M,N有類似的效用,雖然他輸出較低,
但適當的轉速使人感到舒適,並減低極端狀況下的能量浪費。
因此實際上的效用線是不同於呈負斜率直線的輸出線,
而會是凸向原點的曲線,並向右上方遞增。
--
↑ 即如左圖所示,有經濟學背景的人用無異曲線的觀念來思考會容易理解的多,
│╰ 偏好高迴轉的人,效用線會比較凸向Y軸,
└─→ 偏好重踩型的人,效用線會比較凸向X軸,
而對他們而言,輸出線相同,仍為負斜率直線。
↑ 在大叔之前發表的交流文中,有一些示意圖,不同的是其X軸定義為力量,
│╮ 且圖形凹向原點,但其中並沒有說明圖形凹向原點的理由,
└─→ 可能是某方面定義不同,這點我認為可以討論看看。
作圖方面曲線很難畫,就在此省略吧XD。
--
把這些都定義完成後,再回來思考當初的問題點:
為何遇到爬坡的狀況會無法解釋,那是因為原本的模型是建立在同一個負載水平下,
而人在面臨爬坡時,負載等級會上升,所需的輸出會較大。
即 室內踩訓練台,阻力輕,可以用100W輸出維持25km/hr
但把阻力調重,要維持25km/hr可能需要較高的150W輸出,
其次,人在上坡時,為了保持一定的慣性而不側倒,會強制自己維持某一個速度水平,
於是輸出被強迫增加,此即人在面臨上坡時,負載加大的情形。
以下兩個圖解釋遭遇上坡或逆風時(負載加大)的狀況。
--
↑ ↑
│ 原負載 │ 較高的負載
│\ \ \ \ │\ \ \ \
│ \ E6 E7 E8 │ \ E7 E8 E9
│ \ \ \ │ \ \ \
│\ \ \ \ │\ \ \ \
r1│ \ \A \ \ r1│ \d \b \ \
│ \ \ \ ↓│ \ \ \
│\ \ \ \ r2│\ \a \ \
│ \ \ \ \ r3│ \ \c \ \
E2 E3 E4 E5 E3 E4 E5 E6
│\ \ \ \ │\ \ \ \
│ \ \ \ \ │ \ \ \ \
└────────────→ └────────────→
s1 齒比 s3 s2←s1 齒比
負載升高時,輸出線往左下移動,因為了維持相同的齒比與轉速,必須增加輸出。
假設現在某甲以 輸出=E5 齒比=s1 轉速=r1 即A點之狀況遭遇一緩上坡,
左圖A點移至右圖a點:甲維持同樣的輸出,齒比必須降至s2,轉速則降至r2。
移至右圖c點:甲維持同樣的輸出,齒比不變,轉速由r1大幅降至r3。
移至右圖d點:甲維持同樣的輸出,轉速不變,齒比由s1大幅降至s3。
--
而推文提到的狀況是遭遇一個上坡使齒比用盡,轉速無法提升。在這同樣用此圖來解釋看看
↑ ↑
│ 原負載 │ 較高的負載
│\ \ \ \ │\ \ \ \
│ \ E6 E7 E8 │ \ E8 E9 E10
│ \ \ \ │ \ \ \
│\ \B \ \ │\ \ \ \
r1│ \A \ \ \ │ \ \ \ \
│ \ \ \ │b \ \ \
│\ \ \ \ \a │\ \ \ \
│ \ \ \ \ \│ \ \ \ \
E2 E3 E4 E5 E4\c E5 E6 E7
│\ \ \ \ │\ \ \ \
│ \ \ \ \ │ \ \ \ \
└────────────→ └────────────→
s1 齒比 齒比
原輸出=E4,即A點之狀況,現遭遇陡坡使負載大幅增加,輸出線大幅左移,
若維持相同輸出,必須由A移至a,但實際上a點不存在,因單車檔位有限,
故無檔可退的狀況下只能降低迴轉速至c點,或維持迴轉而提升輸出至b點。
--
最後回到當初討論的四種分類:輕鬆、重踩、迴轉與車神四類,
分類的基準是比較而來,並無絕對的基準,
可以確定的是輕鬆和車神相比,後者的輸出肯定較大,
重踩和迴轉那個輸出較大,則視個人的偏好(即效用)而定,
輸出線的位置則視車種和負載而定,不同的坡度,輸出線的位置也會有相對應的不同。
而選手的凡人差異在於:
選手可維持的輸出較強,可選擇更高的齒比與轉速搭配,即圖右上的車神區域,
而凡人所能支配的輸出域則較小,可選擇的齒比轉速搭配也較受限。
理論是拿來輔佐實務的,
如果現在有一門學科叫做單車學殺小的,那這圖或許可以解釋一些常常遇到的狀況XD
但花時間想了這些東西並將其理論化,其實說實在的,
可能還不如好好去騎個幾趟來的容易令人理解。
有一些經驗的車友應該不難體會 迴轉/齒比 的搭配對 心跳/肌力及乳酸堆積的影響,
好好去找尋每個人在這比例的交互關係,我想應是此文後所更應探討部分的才是。
--
畫了這些圖,大概可以理解板主很難當了...
--
╭───╮
∕◢██◣﹨ 李組長心跳一爆,
\ ㄟˇㄏ /
【 ㄧ..ㄧ 】+ 覺得輕鬆騎並不單純。
◥ /︷\ ◤ $snegi
▆▅▅▆
--
並將兩者間搭配比率不同而產生的騎乘狀況,做了四種取向的分類
但這四種分類並不是絕對量化的標準,而是比較的基準,
例如在同樣的齒比下,要維持同樣的速度時,
可能對甲而言會比較輕鬆,對乙而言則會比較困難。
那麼要定義這四種取向的相對狀況,我們還需要加入"輸出"和"效應"的考量,
以上例而言,甲的輸出優於乙,效應也不盡相同。
因此我們將迴轉速定義在Y軸不變,踩踏力量修改為可量化的"齒比"定義在X軸,
並加入"輸出"和"效應"的考量。
但若增加第三個變數,即增加一個維度,
變成三維圖形,在解釋和理解上會相對困難,
因此用輸出比較的形式將該模型做修正如下:
--
迴 ↑
轉 │
速 │ 原模型以十字劃分四塊區域,但若要量化
│\ \ \ \ 這些數值,原點的值並不是 (0,0),因此
│ \ C E7 E8 E9 改為這樣的座標系統:
│ \ \ \ \
│\ \ \ \ 圖中 E2,E3...E9 代表的是一個輸出水平
│ \ \ A \ \ 其值可量化,單位為能量。
│ \ \ \ \
│\ \ \ \ \ 同樣的區間內代表同樣的輸出水平,
│ \ \ \ \ 例如E6這條線,可表250W的能量輸出,
│ \ \ \ \ E6線上的每一個點輸出皆相等。
│\ \ \ \ B \
│ \ \ \ \ A點代表的是:中等齒比 中迴轉速
E2 E3 E4 E5 E6 B點代表的是:較重齒比 低迴轉速
│\ \ \ \ \ C點代表的是:較輕齒比 高迴轉速
│ \ \ \ \ \
0└───────────────→ 而A,B,C三點的輸出皆相同。
0 齒比
--
迴 ↑
轉 │
速 │ 再來看這個圖
│\ \ \ \ D到A點,表齒比相同,迴轉速上升,
r2 │ \ C E7 E8 E9 輸出由E4~E5 升高至 E6~E7
│ \ \ \ \
│\ \ \ \ A點F點,表齒比變重,迴轉速不變,
│ \ \ A \ F\ 輸出由E6~E7 升高至 E7~E8
│ \ \ \ \
│\ \ \ \ \ B到C點,表齒比變輕,迴轉速增加,
│ \ \ \ \ 齒比由s1→s2,迴轉速由r1→r2,輸出相同。
│ \ \ \ \
r1 │\ \ D\ \ B \ D到F點,表齒比和迴轉速同時增加,
│ \ \ \ \ 輸出由E4~E5 大幅增加至 E7~E8
E2 E3 E4 E5 E6
│\ \ \ \ \ 輸出相同在白馬文章的定義是定速騎乘,
│ \ \ \ \ \ 更簡化的例子,可理解成在室內訓練台上
0└───────────────→ 固定阻力,(簡化變因,忽略空阻等)
0 s2 s1 齒比 然後維持相同的速度,可視作相同輸出。
--
↑ 但是在一般狀況下,一般人會避免使用極端的狀況,
迴 │ 即最重齒比,極低轉速(N點)
轉 │M 與最輕齒比,極高轉速(M點)
速 │
│ P 因此在輸出相同的水準下,M,N的極端狀況對一般人而言,
│ 效用較P,Q點為低,而此效用因人而異。
│
│ T Q 例如偏好高轉速的人,P點會較Q點有較高的效用,
│ 而偏好重踩型的人,Q點會較P點有較高的效用,
│ N 即使他們輸出相同,但效用因人而異。
└───────→
齒比
對一般人而言實際的狀況,良好適當的齒比與轉速搭配,
會優於極端搭配,即可能T點較M,N有類似的效用,雖然他輸出較低,
但適當的轉速使人感到舒適,並減低極端狀況下的能量浪費。
因此實際上的效用線是不同於呈負斜率直線的輸出線,
而會是凸向原點的曲線,並向右上方遞增。
--
↑ 即如左圖所示,有經濟學背景的人用無異曲線的觀念來思考會容易理解的多,
│╰ 偏好高迴轉的人,效用線會比較凸向Y軸,
└─→ 偏好重踩型的人,效用線會比較凸向X軸,
而對他們而言,輸出線相同,仍為負斜率直線。
↑ 在大叔之前發表的交流文中,有一些示意圖,不同的是其X軸定義為力量,
│╮ 且圖形凹向原點,但其中並沒有說明圖形凹向原點的理由,
└─→ 可能是某方面定義不同,這點我認為可以討論看看。
作圖方面曲線很難畫,就在此省略吧XD。
--
把這些都定義完成後,再回來思考當初的問題點:
推 sonyblue:那踩輕 踩的頻率低呢?05/07 14:58
推 HideoNomo:1F,那叫逛街騎...05/07 15:00
→ ddar:2.踩輕,踩的頻率低。(輕鬆騎)。.....有說明05/07 15:00
推 sonyblue:抱歉 我指的是 踩輕 但是無法拉高轉速 如爬坡 那算重踩吧05/07 15:02
→ ddar:OK 給我點時間 我想清楚再回05/07 15:09
推 arthurwang:爬坡那是因為無檔可退吧 XD05/07 15:10
為何遇到爬坡的狀況會無法解釋,那是因為原本的模型是建立在同一個負載水平下,
而人在面臨爬坡時,負載等級會上升,所需的輸出會較大。
即 室內踩訓練台,阻力輕,可以用100W輸出維持25km/hr
但把阻力調重,要維持25km/hr可能需要較高的150W輸出,
其次,人在上坡時,為了保持一定的慣性而不側倒,會強制自己維持某一個速度水平,
於是輸出被強迫增加,此即人在面臨上坡時,負載加大的情形。
以下兩個圖解釋遭遇上坡或逆風時(負載加大)的狀況。
--
↑ ↑
│ 原負載 │ 較高的負載
│\ \ \ \ │\ \ \ \
│ \ E6 E7 E8 │ \ E7 E8 E9
│ \ \ \ │ \ \ \
│\ \ \ \ │\ \ \ \
r1│ \ \A \ \ r1│ \d \b \ \
│ \ \ \ ↓│ \ \ \
│\ \ \ \ r2│\ \a \ \
│ \ \ \ \ r3│ \ \c \ \
E2 E3 E4 E5 E3 E4 E5 E6
│\ \ \ \ │\ \ \ \
│ \ \ \ \ │ \ \ \ \
└────────────→ └────────────→
s1 齒比 s3 s2←s1 齒比
負載升高時,輸出線往左下移動,因為了維持相同的齒比與轉速,必須增加輸出。
假設現在某甲以 輸出=E5 齒比=s1 轉速=r1 即A點之狀況遭遇一緩上坡,
左圖A點移至右圖a點:甲維持同樣的輸出,齒比必須降至s2,轉速則降至r2。
移至右圖c點:甲維持同樣的輸出,齒比不變,轉速由r1大幅降至r3。
移至右圖d點:甲維持同樣的輸出,轉速不變,齒比由s1大幅降至s3。
--
而推文提到的狀況是遭遇一個上坡使齒比用盡,轉速無法提升。在這同樣用此圖來解釋看看
↑ ↑
│ 原負載 │ 較高的負載
│\ \ \ \ │\ \ \ \
│ \ E6 E7 E8 │ \ E8 E9 E10
│ \ \ \ │ \ \ \
│\ \B \ \ │\ \ \ \
r1│ \A \ \ \ │ \ \ \ \
│ \ \ \ │b \ \ \
│\ \ \ \ \a │\ \ \ \
│ \ \ \ \ \│ \ \ \ \
E2 E3 E4 E5 E4\c E5 E6 E7
│\ \ \ \ │\ \ \ \
│ \ \ \ \ │ \ \ \ \
└────────────→ └────────────→
s1 齒比 齒比
原輸出=E4,即A點之狀況,現遭遇陡坡使負載大幅增加,輸出線大幅左移,
若維持相同輸出,必須由A移至a,但實際上a點不存在,因單車檔位有限,
故無檔可退的狀況下只能降低迴轉速至c點,或維持迴轉而提升輸出至b點。
--
最後回到當初討論的四種分類:輕鬆、重踩、迴轉與車神四類,
分類的基準是比較而來,並無絕對的基準,
可以確定的是輕鬆和車神相比,後者的輸出肯定較大,
重踩和迴轉那個輸出較大,則視個人的偏好(即效用)而定,
輸出線的位置則視車種和負載而定,不同的坡度,輸出線的位置也會有相對應的不同。
而選手的凡人差異在於:
選手可維持的輸出較強,可選擇更高的齒比與轉速搭配,即圖右上的車神區域,
而凡人所能支配的輸出域則較小,可選擇的齒比轉速搭配也較受限。
理論是拿來輔佐實務的,
如果現在有一門學科叫做單車學殺小的,那這圖或許可以解釋一些常常遇到的狀況XD
但花時間想了這些東西並將其理論化,其實說實在的,
可能還不如好好去騎個幾趟來的容易令人理解。
有一些經驗的車友應該不難體會 迴轉/齒比 的搭配對 心跳/肌力及乳酸堆積的影響,
好好去找尋每個人在這比例的交互關係,我想應是此文後所更應探討部分的才是。
--
畫了這些圖,大概可以理解板主很難當了...
--
╭───╮
∕◢██◣﹨ 李組長心跳一爆,
\ ㄟˇㄏ /
【 ㄧ..ㄧ 】+ 覺得輕鬆騎並不單純。
◥ /︷\ ◤ $snegi
▆▅▅▆
--
Tags:
單車
All Comments
By Ethan
at 2009-05-12T19:17
at 2009-05-12T19:17
By Oliver
at 2009-05-15T05:40
at 2009-05-15T05:40
By Hazel
at 2009-05-16T20:49
at 2009-05-16T20:49
By Eden
at 2009-05-20T06:37
at 2009-05-20T06:37
By Joseph
at 2009-05-23T11:50
at 2009-05-23T11:50
By Frederic
at 2009-05-24T04:57
at 2009-05-24T04:57
By Noah
at 2009-05-25T22:43
at 2009-05-25T22:43
By Erin
at 2009-05-29T12:09
at 2009-05-29T12:09
By Delia
at 2009-05-30T11:46
at 2009-05-30T11:46
By Mary
at 2009-06-03T21:49
at 2009-06-03T21:49
By Xanthe
at 2009-06-08T03:51
at 2009-06-08T03:51
By Caroline
at 2009-06-12T23:25
at 2009-06-12T23:25
By Suhail Hany
at 2009-06-15T08:24
at 2009-06-15T08:24
By Franklin
at 2009-06-19T14:04
at 2009-06-19T14:04
By Rachel
at 2009-06-24T13:26
at 2009-06-24T13:26
By Gary
at 2009-06-24T14:33
at 2009-06-24T14:33
By Ula
at 2009-06-25T23:25
at 2009-06-25T23:25
By Olive
at 2009-06-27T09:12
at 2009-06-27T09:12
By Bethany
at 2009-07-02T02:19
at 2009-07-02T02:19
By Andrew
at 2009-07-04T11:37
at 2009-07-04T11:37
By Hardy
at 2009-07-07T03:29
at 2009-07-07T03:29
By Daniel
at 2009-07-11T10:15
at 2009-07-11T10:15
By Ina
at 2009-07-13T16:42
at 2009-07-13T16:42
By Linda
at 2009-07-15T02:07
at 2009-07-15T02:07
By Daniel
at 2009-07-18T20:08
at 2009-07-18T20:08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09-07-20T03:33
at 2009-07-20T03:33
By Erin
at 2009-07-22T16:44
at 2009-07-22T16:44
By Ula
at 2009-07-23T12:39
at 2009-07-23T12:39
Related Posts
台北內湖HorCy
By Madame
at 2009-05-08T13:13
at 2009-05-08T13:13
烏來.福山.台北國境之南
By Quanna
at 2009-05-08T11:32
at 2009-05-08T11:32
彰化kevin920
By Ida
at 2009-05-08T11:02
at 2009-05-08T11:02
2008版本Dahon車主請注意!!!非常重要!!!
By Lydia
at 2009-05-08T10:49
at 2009-05-08T10:49
C夾選擇
By James
at 2009-05-08T01:32
at 2009-05-08T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