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濱的側風 - 重機
By Olive
at 2009-08-04T12:12
at 2009-08-04T12:12
Table of Contents
: 小弟一些普通物理的理論概念,
: 實不足以與板上眾多重車前輩,所擁有的經驗相提並論,
: 單純就昨天sky大所提出的陀螺效應(角動量守恆為其主因),
: 提供一些微薄的想法,請各位先賢不吝指教!
: 先從騎車為什麼能夠保持平衡、不摔跤開始說起好了:
: 大夥兒都知道,也都認為兩輪的交通工具能夠維持平衡,
: 是因為兩個輪子旋轉,在輪軸上形成角動量,
: 逼迫固定在前叉、搖臂的輪軸乖乖穩定旋轉,
: 才造就整個車身的平衡;
: 但其實這是有誤解的,以腳踏車來說,
: 倘若以上論調成立,那代表說只要輪子轉的愈快(動量愈大),
: 在半徑不變的情況下,角動量就可以更穩定的撐起人的體重,
: 但事實並非如此,兩個輪子所形成的角動量,
: 是不足以撐起平均體重70kg的人類(此指男性XD),舉例來說,
: 如果請一位沒有騎過腳踏車的初學者,
: 將他放在高速的腳踏車上,想必馬上就因為失去平衡而摔跤;
: 兩輪交通工具之所以能平衡行駛,
: 最大的差別是在於駕駛人的腰,
: 初學者,由於沒有訓練過,一上車歪歪扭扭,摔得很重,
: 但是只要長時間接觸兩輪,當自己快要摔跤時,
: 腰部的肌肉會不自主的將自己的身體拉向另一側,
: 經年累月下來,自然騎得平穩舒適。
: 接下來討論一下sky大的想法,
: 是的,騎的愈快,輪子轉的速度愈快,角動量愈大,
: 當然車身可以更穩定,sky大的出發點是正確的;
: 昨天讀了sky大的發文,
: sky的意思是,由於風大,因此sky大降檔拉轉來達到穩定,
: 降檔拉轉…但輪子的轉動速度沒有改變呀XD
: 下面有其他前輩推文指出,曲軸也有角動量,
: 拉轉是提昇那邊的轉速,來達到穩定;
: 但事實上,若要精確計算角動量,
: 是必須從軸心一路積分到該軸的最外框,
: 曲軸(加上飛輪和離合器片好了!)的半徑、
: 和兩個輪子的半徑大小,一路積分出去,
: 其量值不可同日而語!
: 因此小弟認為,曲軸(加上飛輪和離合片)
: 所提供的穩定能力,是遠小於兩個車輪的。
: 其實兩輪交通工具的奧妙非常多,
: 諸如前叉為何要有一個斜度、
: 為什麼看似比較穩定的三輪車(或邊車)流行不起來,
: 以及為何出彎後只要輕輕加一下油門,車身自然就會拉直,
: 這些都是一些有趣的現象可以討論。
: 謝謝sky大給小弟這個機會,講述自己的想法,
: (普物已經還教授很多年了 XD)
: 若有謬誤請多加指教,謝謝!
各位板上大大好
關於角動量小弟有些不同的想法
就我所知
角動量 L = rmv = mrrw (m 質量 ,r 半徑 , v 速度 , w 角速度)
有定義可知角動量與半徑有很大的關係之外
(這用mrrw這式子來說明比較容易)
與質量及轉速也有很大的關係
小弟我目前是無緣摸過重機的區軸啦
不過就以單缸車的區軸來想像一下
四缸車的區軸並不會比輪框輕到哪裡去
然後半徑不用想都知道
ㄧ定比輪軸的小很多 在式子中又是以平方倍縮小
但是式子中最後一個元素 轉速w
ㄧ定是比輪軸快上好幾倍的
接下來
假設在時速60的時候
輪框的角動量是MRRW
曲軸的角動量是mrrw
這時整台車能提供行車穩定的角動量為 MRRW+mrrw
之後駕駛者退檔 且時速維持一樣
所以MRRW不變
但mrrw的量變大了
這整台車提供行駛穩定的角動量MRRW+mrrw將比高檔低轉時大的多
同時也如hottim大所提及
在二輪交通工具上能不傾倒
並不完全靠載具所提供的角動量來平衡
還要靠駕駛著本身的腰力
但也因為如此
駕駛者本身是人
腰力有個極限所在
若能用降檔提昇轉速的方法增加角動量來提供車身穩定度
駕駛人肉身所需要付出的力量變少了些
(或說更有餘裕可以應付其他事 如側風等)
自然就會覺得車身比較穩
比較好操控了
以上有錯請多多指教
小弟是個連普物都沒上過的洨大二
(也因此麻煩請鞭小力些 謝謝XD )
--
: 實不足以與板上眾多重車前輩,所擁有的經驗相提並論,
: 單純就昨天sky大所提出的陀螺效應(角動量守恆為其主因),
: 提供一些微薄的想法,請各位先賢不吝指教!
: 先從騎車為什麼能夠保持平衡、不摔跤開始說起好了:
: 大夥兒都知道,也都認為兩輪的交通工具能夠維持平衡,
: 是因為兩個輪子旋轉,在輪軸上形成角動量,
: 逼迫固定在前叉、搖臂的輪軸乖乖穩定旋轉,
: 才造就整個車身的平衡;
: 但其實這是有誤解的,以腳踏車來說,
: 倘若以上論調成立,那代表說只要輪子轉的愈快(動量愈大),
: 在半徑不變的情況下,角動量就可以更穩定的撐起人的體重,
: 但事實並非如此,兩個輪子所形成的角動量,
: 是不足以撐起平均體重70kg的人類(此指男性XD),舉例來說,
: 如果請一位沒有騎過腳踏車的初學者,
: 將他放在高速的腳踏車上,想必馬上就因為失去平衡而摔跤;
: 兩輪交通工具之所以能平衡行駛,
: 最大的差別是在於駕駛人的腰,
: 初學者,由於沒有訓練過,一上車歪歪扭扭,摔得很重,
: 但是只要長時間接觸兩輪,當自己快要摔跤時,
: 腰部的肌肉會不自主的將自己的身體拉向另一側,
: 經年累月下來,自然騎得平穩舒適。
: 接下來討論一下sky大的想法,
: 是的,騎的愈快,輪子轉的速度愈快,角動量愈大,
: 當然車身可以更穩定,sky大的出發點是正確的;
: 昨天讀了sky大的發文,
: sky的意思是,由於風大,因此sky大降檔拉轉來達到穩定,
: 降檔拉轉…但輪子的轉動速度沒有改變呀XD
: 下面有其他前輩推文指出,曲軸也有角動量,
: 拉轉是提昇那邊的轉速,來達到穩定;
: 但事實上,若要精確計算角動量,
: 是必須從軸心一路積分到該軸的最外框,
: 曲軸(加上飛輪和離合器片好了!)的半徑、
: 和兩個輪子的半徑大小,一路積分出去,
: 其量值不可同日而語!
: 因此小弟認為,曲軸(加上飛輪和離合片)
: 所提供的穩定能力,是遠小於兩個車輪的。
: 其實兩輪交通工具的奧妙非常多,
: 諸如前叉為何要有一個斜度、
: 為什麼看似比較穩定的三輪車(或邊車)流行不起來,
: 以及為何出彎後只要輕輕加一下油門,車身自然就會拉直,
: 這些都是一些有趣的現象可以討論。
: 謝謝sky大給小弟這個機會,講述自己的想法,
: (普物已經還教授很多年了 XD)
: 若有謬誤請多加指教,謝謝!
各位板上大大好
關於角動量小弟有些不同的想法
就我所知
角動量 L = rmv = mrrw (m 質量 ,r 半徑 , v 速度 , w 角速度)
有定義可知角動量與半徑有很大的關係之外
(這用mrrw這式子來說明比較容易)
與質量及轉速也有很大的關係
小弟我目前是無緣摸過重機的區軸啦
不過就以單缸車的區軸來想像一下
四缸車的區軸並不會比輪框輕到哪裡去
然後半徑不用想都知道
ㄧ定比輪軸的小很多 在式子中又是以平方倍縮小
但是式子中最後一個元素 轉速w
ㄧ定是比輪軸快上好幾倍的
接下來
假設在時速60的時候
輪框的角動量是MRRW
曲軸的角動量是mrrw
這時整台車能提供行車穩定的角動量為 MRRW+mrrw
之後駕駛者退檔 且時速維持一樣
所以MRRW不變
但mrrw的量變大了
這整台車提供行駛穩定的角動量MRRW+mrrw將比高檔低轉時大的多
同時也如hottim大所提及
在二輪交通工具上能不傾倒
並不完全靠載具所提供的角動量來平衡
還要靠駕駛著本身的腰力
但也因為如此
駕駛者本身是人
腰力有個極限所在
若能用降檔提昇轉速的方法增加角動量來提供車身穩定度
駕駛人肉身所需要付出的力量變少了些
(或說更有餘裕可以應付其他事 如側風等)
自然就會覺得車身比較穩
比較好操控了
以上有錯請多多指教
小弟是個連普物都沒上過的洨大二
(也因此麻煩請鞭小力些 謝謝XD )
--
Tags:
重機
All Comments
By Lauren
at 2009-08-08T06:09
at 2009-08-08T06:09
By Ula
at 2009-08-12T18:28
at 2009-08-12T18:28
By Donna
at 2009-08-17T09:33
at 2009-08-17T09:33
By Robert
at 2009-08-20T14:49
at 2009-08-20T14:49
By Hedda
at 2009-08-24T08:37
at 2009-08-24T08:37
By Adele
at 2009-08-28T04:01
at 2009-08-28T04:01
By Emma
at 2009-08-31T09:51
at 2009-08-31T09:51
By Emily
at 2009-08-31T11:54
at 2009-08-31T11:54
By Ursula
at 2009-09-05T03:01
at 2009-09-05T03:01
By Zenobia
at 2009-09-05T09:35
at 2009-09-05T09:35
By Odelette
at 2009-09-07T00:06
at 2009-09-07T00:06
Related Posts
西濱的側風
By Cara
at 2009-08-03T21:04
at 2009-08-03T21:04
西濱的側風
By Kristin
at 2009-08-03T19:36
at 2009-08-03T19:36
有買車的衝動,但…
By Emma
at 2009-08-03T15:15
at 2009-08-03T15:15
推發@@
By Rebecca
at 2009-08-03T11:28
at 2009-08-03T11:28
關於新手
By Anonymous
at 2009-08-03T08:28
at 2009-08-03T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