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家鄉的交通工具♡ - 自行車

Lily avatar
By Lily
at 2008-05-03T00:00

Table of Contents


  早期家鄉的交通工具跟現在來對比,像是有增加一些功能、造型,不過也有現在的交通工具已經代替早期的了。
  
  我們是要做報告的,所以請越詳細越好喔,請各位不要違反紫琳一點點要求,務必不要說「腳踏車」了唷!
Update:
李.Tkeo,其實他對紫琳的問題,獎的非常詳細,不過由於只有一個來回答,還看不出來每個人的特點,所以紫琳先靜觀其變. . . . . .。

All Comments

Cara avatar
By Cara
at 2008-05-03T06:03

台灣的交通發展史
台灣,位於東南亞的東半緣,位居花彩列島的中心,其開發甚早,在三國時期的吳國早有紀錄。然而其有關交通發展的紀錄卻到原住民先民時期才有粗略的記載。

由於台灣島上的居民,受移民及殖民的影響甚鉅,而不同的居民階段都有其不同的交通發展方式及策略,故在研究台灣交通發展的時候,以居民的背景作為交通發展的時間斷代。有居民才會有交易、交通的產生,故在此,我認為用居民的移民序列作斷代是較恰當的。

(一)、先民及歐人統治時期
1.原住民時期
原住民時期的交通非常的原始,在陸上他們只有步行,雖然有造船的技術但卻因所造之船不利長期航行,所以只能夠在附近的港口往返。其後由於漢人的到來,將他們趕入山中,使得他們造船及用船的技術退化。對這時期的原住民而言,垂直的交通比水平的交通更重要。垂直的交通才能將他們的貨物運到平地交易。
2.荷人及西班牙人統治時期
歐人的統治可分成荷人時期及西班牙人時期。在這兩個時期中,歐人在台的一切建樹均是為了經濟上的掠奪為主,其次才是討番。荷人最主要的據點都在台南地區,為了控制台南,且囊括台灣北部,乃計打通淡水至大員(安平)的通道。殆其打敗八仙溪的酋王之後,台灣西部之廣大的平原胥置於荷
圖片參考:http://geo3w.ncue.edu.tw/geoBook/GBdata/mag/Image1...
2008-05-03 14:26:34 補充:
路的品質不佳,每至雨季即泥濘難行,所以雖有道路但使用的效率並不高,人們仍習於行走在由牛車走出來的小徑上。西班牙人據台時期有部份時段與荷人銜接,兩者都欲控制台北地區。西人在台最大的建樹是對內陸的交通上。西人打開了雞籠(基隆)經基毛里、大巴里迂迴北方而至淡水的通道。此通道的目的在於使西人能更有效的控制淡水雞籠地區。到了崇禎五年,更夜闢基馬孫河(基隆河)到基隆的道路,更確定其在基隆一帶的勢力。
2008-05-03 14:27:25 補充:
交通工具方面,陸上除了步行之外,也引用荷人所引進的牛隻等獸力作
為代步工具;然此時的內陸交通卻因雨季的阻礙而不如沿岸各港往返的交通,因陸路情況差,使得所用的時間較兩港口間以船相通的時間長。使得居民仍以港口間的船隻往來為主要交通型式。都市的發展只有點狀分布於沿岸地區。
2008-05-03 14:27:53 補充:
3.明鄭及滿清統治時期
明鄭時期因滿清實施封鎖台灣海上交通的政策,使得明鄭治理台灣的初期集中於內陸的交通開發上,重點放在北台地區,目的在於防臺軍事的布置之需要,開發唭哩岸到關渡一帶,以利屯墾。除人為開發外,也溯溪(淡水河)而上,沿著河岸開發小道。另外,由於清朝的鎖國政策,並未使得明鄭在台的經建受到影響,反而強化了中國沿岸居民對台灣的貿易交通。而鄭氏為得外援也在其治理的後期積極的發展海外貿易,這個時期,遠到南洋已有台灣商人的蹤跡。有利於海外交通的發展,對外貿易對象主要為日本,更遠達南洋暹邏。此時,內陸聚落的分布多沿著運河或河流的坡岸,形成長條狀沿溪聚落。沿岸或沿河地區以竹筏及帆船為主,
2008-05-03 14:28:28 補充:
(1)、公路方面:
清朝對於公路的建樹主要仍為開山撫番所作。分北中南三路進行:(a)南路:一由鳳山縣赤山庄(港東上里)到後山卑南(南鄉);另一由鳳山縣射寮達卑南。(b)北路:由葛瑪蘭廳蘇澳到後山奇萊、花蓮港。c)中路:一由彰化縣林圮埔(沙連堡)達後山璞石閣(奉鄉);另一由集集街到牛轀轆(沙連堡),旁開分道。
此三路的開通代表了中央山脈橫貫公路開通之始,也加強了東西的聯絡,這樣的撫番開道前後約七次,對於番地的開通,東西、平地人及原住民的文化交流有相當大的功勞,亦使得清朝更完整的統治台灣。
2008-05-03 14:28:57 補充:
至此,自有先民以來,隨著開發所形成的道路約計有六條:西部南北幹道、羅漢門道路、埔里社南北口道路、恆春卑南覓道、台北府至葛瑪蘭道路、開山撫番南北道。但,這六條道路每一條都屬於季節性的道路,一到雨季仍有不良於行的困擾。而且並非每一條道路都是相通的,且路面狀況也很差。因為清朝在治理台灣的初期曾遭受到朱一貴等人的反抗,若讓每一條道路都不相通,則反抗的事件就會是局部化而好處理,所以即使禁令已開,對台的交通建設,仍有所顧忌。
2008-05-03 14:29:12 補充:
這些原因使得此時的陸上交通仍不若水運來的經濟,坐牛車由彰化到台北約需十天,水運由鹿港到淡水則只須二天,且牛車所能承受的負重又小於水運,運費也較高,而各地所需的物資又都來自大陸沿海各省,故此時台灣內陸陸運不如沿岸水運,沿岸水運又不如與大陸的水運。也由於學者對於此時公路的認定上意見相左,無怪乎美國戴文生(J.W.Davidson)於1903年說:在1895年日軍攻打台灣時,交通設施(指陸上交通而言)非常的缺乏,南部
2008-05-03 14:34:37 補充:
—淡水及安平,其主要的貿易對象為日本、南洋及中國大陸。在荷人的經營之下,對外貿易尚稱繁榮,可歸功於荷人利用航海技術經略台灣的策略。由此可見,荷人在台最主要的建樹為對外的貿易及為撫番而作的內陸小道。 陸上則有轎子的通行(但只限於有錢人)。道路和道路間的聯結程度不高,僅止於村落間的羊腸小徑。較大的城市間以較寬的鄉間道路(仍在雨季時不良於行)相通,以運送甘蔗或貨物。到了清朝取代明鄭治理台灣,可說是台灣交通發展的重要時機。清初由 於對明鄭的顧忌而採取鎖國政策,但台灣西部各港口,北自雞籠八尺門(
2008-05-03 14:34:50 補充:
基隆港),南迄琅喬後灣仔(今恆春南灣)以及東部的蛤仔難(宜蘭)及釣魚臺(台東)等較大的港口,都有潛渡流民的足跡。而朱一貴事平之後,偷渡風更盛,於是乃有開台解禁之議。自此,漢人又可自由的進出台灣,而清朝也因台灣的位置險要而加強開發台灣。有清一朝,對台的交通建樹如下:
只有一些大路可以通牛車以運糖,但此難以稱為道路,其他地方除少數地方例外,可說是完全無公路的存在,田間小路僅容牛車及步行。
2008-05-03 14:38:26 補充:
(2)、鐵路方面:
台灣修築鐵路主要源於丁日昌治台時期,丁日昌以台灣關係東南亞海防,為道路遼遠,口岸眾多,非辦鐵路電線不足通血脈而治要害,請奏朝廷批准,但日後建造之時,卻為人民以破壞廬墓風水而停止。
2008-05-03 14:39:01 補充:
光緒十二年,劉銘傳任台灣巡撫,再奏朝廷修築鐵路,並陳鐵路之優點
如下:有利於招商、調軍隊較易、可致商業興盛(可視為交通刺激商業的先驅)等。殆朝廷批准後完成 基隆到台北段,並於光緒十七年完成台北至新竹段鐵路,並續計開通新竹至台南之鐵道,以速全台之交通,卻在此時,發現新竹以降至台中一段有山、溪的阻礙,難以規劃建造,故有清一朝對於台灣鐵路的建設僅只於基隆至新竹段。

2008-05-03 14:40:03 補充:
3)、海運方面:
台灣與我國大陸僅一峽之隔,自古以來便有海上交通的往來,清初台灣
靖定,海禁開放後,施琅為杜絕海外奸商,奉准台灣設立海防特制,於台廈兩地置海防同知,限制出入。光緒十二年,台灣分省,劉銘傳治台,極力振興殖產,招徠商工,並謀內外之交通,由新加坡購得駕時及斯美兩汽船,以台灣為起點,
2008-05-03 14:41:45 補充:
經由廈門、福建或上海、香港等地,航行於新加坡、柴根、呂宋等地。同時亦有許多的官船行駛於台灣各港之間,因此台灣對外的航運益稱便利,且因汽船載量大、速率高,已使得對外交通縮短,而渡海安全也獲得保障,不如往日的艱辛,疑與清朝積極致力於台灣海防及位置重要性有相當大的關係。
2008-05-03 14:42:24 補充:
而劉銘傳為了自英人手中奪回茶葉及蔗糖的海運權,同時便於北部煤礦
的開採及運輸,亦加強港口及鐵路的連接。
2008-05-03 14:42:50 補充:
而另一個影響台灣海外貿易最大的原因是:天津條約中的開港條件。咸豐九年至十年之間,英法因換約問題再提出台灣的開港,而這就是台灣正式開港與外人有深入接觸的開端。自此,由淡水一港為基點,實際的商業區在艋舺及其北鄰之大稻珵地區。咸豐十一年又續定通商條約,使得通商港口又加開了打狗、安平及雞籠三副港。
2008-05-03 14:43:12 補充:
自乾隆五十年起,由於海運的興盛,而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形容商業
交易的興盛。而自咸豐年間台灣正式開港後更使得商業大盛,有行郊(如今之行會)的形成,而商業的興盛又使得對於其港口開發的需求大增,市場也由港口區沿河深入內地。而都市的發展已開始具有階層的關係。沿岸的港**易開始集中於某一些大都市,如鹿港。而交通網路也較緊密。
(
2008-05-03 14:49:08 補充:
((二)、日本殖民工業期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割讓臺灣給日本,日本在台的統治方式,與歐人在台的統治有相當大的差異。第一,歐人對台的統治是商業先於政治,而日本是政治先於經濟;第二,歐人統治時期,教會為其統治機構,日本則
2008-05-03 14:49:48 補充:
以警察為主;第三,歐人強調台灣的對外輸出,而日本則重視對台輸入成品,對日輸出未加工農產品;第四,歐人治台首重貨物,日本則重資金。
日本對台經營的目的在於供應日本帝國所需的物資、支持日本的工業市場、當作日本移民以緩和人口壓力的殖民地。故對台的交通建設亦以這些目標為主。
2008-05-03 14:50:25 補充:
日本在台的經營可分成四期,而第二期即為交通建設的重點時期。其對台的交通建設如下:
(1)、發展航運:日本除了資助輪船公司開闢台日間的航運外,其後又加
開台灣對於亞洲其它各地的航線。
(2)、改良港口:日人了解港口對於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即進行改造
2008-05-03 14:51:15 補充:
港口,使本島的十七個港口趨於現代化,基隆、高雄及花蓮港為最大,亦於其他地區設立新碼頭設施並疏通淺港。但此時的貿易主要依附日本,無獨立發展的空間。
2008-05-03 14:51:44 補充:
(3)、鐵路建設:日本人整修劉銘傳所留下的鐵路,排除灣道及斜坡,並
將北部沿海的基隆,和南部的高雄整合起來,即現今之山線,後又興築竹南到大肚間的海線及東台灣鐵路,是今日鐵路的雛形。建設之初為軍用,殆全部完成後才供運輸之用。經濟因此而大形發展。此時已有不少日本人私資建造用於運糖的小鐵路。此外順利開採台灣的森林資源,阿里山鐵路也在此時完成,雖對於交通有一定的助益,卻也使得森林資源砍伐嚴重。

2008-05-03 14:52:23 補充:
4)、臺車:日本人引進,以利開發山地。並有助於山中貨物及人力的流動。
(5)、修建公路:台灣較現代化的公路是由日本軍工開始修築的。第一條完成於1913年,其後公路的修建進展的相當快。公路運輸旅客及貨物也在
2008-05-03 14:53:23 補充:
此時形成,日漸繁榮。擴展之快使得鐵路的營運一度受阻,日本為了阻止其和鐵路的營運競爭,乃接管了全長1242哩的公路,以避免雙重的投資。並選擇與鐵路平行較具經濟價值的路線。
(6)、人力車及腳踏車:在都市中的人力車與腳踏車的運用比轎子普遍。
(7)、航空方面:民國25年五月首開島內航線,分東西兩線。
2008-05-03 14:53:35 補充:
綜觀日本於台灣的交通建設,可看出除了需求(經濟掠奪)跟進政策之外,也行刺激經濟(東部及西部沿海的經濟)之運輸政策。使得鐵路成為內陸最主要的運輸工具, 但日本人對於內河的航運並不積極加強,因為鐵路修建後,所有的貨物幾乎都由鐵路運送到港口後運出,內河航運反而遭到抑制。航海方面,由於此時東西鐵路仍不相通,而銜接東西的蘇花公路及南迴公路(兩者均指日據時代的公路)路況尚差,通車又遲,因此東西間環島的海運仍舊維持了相當的規模。
2008-05-03 14:57:24 補充:
(三)、台灣光復期
1.復健期
二次大戰期間,由於戰事頻繁,所有的交通建設幾乎都癱瘓。所以無建樹可言,台灣光復後,百廢待舉,其修復的目的在於恢復到戰前的舊觀。
2008-05-03 14:57:51 補充:
2.發展期
民國41年之後,經濟漸漸的復甦,所有的交通建設恢復到戰前狀態後並沒有新的建設出現。這個時期,鐵路可謂是內陸交通的主幹;公路並沒有相當大的競爭力,可能與政府欲節省外匯及保護鐵路所設的限制汽車數量有關。
此時美援的注入,對於運輸設施僅維持最小的投資,其中半數投資於鐵路,其餘則用於公路、港口及機場,公路分配到的相對減少,影響此時的公路發展。
2008-05-03 14:58:24 補充:
3.經濟起飛期
民國52後基本經濟結構與41-51年有相當大的差別:
基本的目標不同:41-51年的發展目標以擺脫外援為主,52-71年則
以追求快速的經濟成長。
2008-05-03 14:59:55 補充:
經濟結構的改變:41-51年一級產業比重下降,二級產業增加,反應
出農轉工的經濟;52-70年則是以二級產業為主,造成可運輸貨品結構的改
—民國35-40年—民國
2008-05-03 15:00:06 補充:
變,加速了50年代公路運輸的發展。
(3)工業及貿易結構的改變:前者使得運輸集中的現象;後者使貨櫃運輸
更發展。
2008-05-03 15:02:24 補充:

變,加速了50年代公路運輸的發展。
(3)工業及貿易結構的改變:前者使得運輸集中的現象;後者使貨櫃運輸
更發展。
2008-05-03 15:02:51 補充:
以上這些都顯示出民國50年代經濟快速發展所顯示出的運輸瓶頸問題,而運輸部門的改善已非小額的投資能解決的。在52年到70年間,我們又可依交通政策的不同分成兩個階段(52-59;60-70)來討論。
2008-05-03 15:03:16 補充:
民國50年代所採取的交通政策稱為需求跟進政策(Demand-following Policy),這種政策即依需要而訂定投資計畫。是一種節省成本、增加經濟效益的最佳方法,同時也是使投資風險降到最低的方式,因為運輸設備的存在只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但非充分條件,沒有交通,經濟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有了運輸設施,經濟也未必能發展。故在此階段有許多如高速公路、桃園中正機場、台中港、鐵路電氣化等方案提出。但此政策最大的缺點是,使區域發展更不平衡。
2008-05-03 15:03:49 補充:
民國60年代,交通政策是採取需求政策及供給領導政策(Supply-leading Policy)並進的方式。以期刺激經濟的發展與平衡50年代所遺留的發展不平衡狀況。
2008-05-03 15:04:15 補充:
但令人好奇的是,若當初50年代是採取供給領導的策略會是怎樣的情況呢?由西方的史實告訴我們,鐵路的引進、維修及鋪設是使許多國家經濟起飛的原因,以美國、德國、加拿大等為例。主要即因鐵路使得煤、機械等更發展造成了經濟發展。但若缺乏經濟起飛的先決條件也就是使資金充足、能使運輸成本降低的誘因,則無法得到良好的功效。
2008-05-03 15:04:41 補充:
反觀50年代的台灣,資金並不充足、企業家的創業能力也有限,而日據時代的交通建設又頗具規模,種種的原因使得需求跟進政策成為較妥當的政策。
這個階段內,鐵公路的消長情況如下:民53到62年以前,鐵路的運量雖逐年減少,但仍超越公路,主要原因是公路運輸的平均距較鐵路短。但自民62年後,鐵路所佔的比重卻低於公路,其原因有三:
2008-05-03 15:06:28 補充:

(a)1974年世界不景氣,影響存貨政策,以尋求運轉快而載重小的公路運輸。
(b)鐵路電氣化的影響。
(c)台中新港及高速公路的開通。
2008-05-03 15:07:38 補充:
此外,由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政府對於汽車的限制、相對運價的
干涉也是因素之一。因此我們可說,40年代是鐵路年代;50年代是鐵、公路年代;60年代起即為公路的年代。此時,內陸的都市因公路的興盛而繁榮,如台北、台中等。
2008-05-03 15:08:10 補充:
4.經濟成熟期
民國70年代仍舊是公路的時代,此時,中央政府直接介入台灣地區的公路現代化。台灣公路的現代化始於高速公路的開闢。
隨後又陸續的規劃出了快速道路及第二高速公路等。加上對小汽車的管制已不若以往嚴格,而公路的運費也遠低於鐵路,且競爭的公司又多,使得公路的運費大降而威脅到鐵路。
2008-05-03 15:09:26 補充:
此外,鐵路長期的虧損也為鐵路發展的未來留下大問號。雖然目前有高鐵的提出,但高鐵在台灣的可用性如何仍須仔細的觀察。
都市的發展方面,由於重點都市的開展及交通的進步,大城市間的交通更頻繁了,但小城間卻因交通所引起的都市輻散而使旅時相對加長。造成了城鄉的交通差距大及城鄉發展不均。
—70-80年
參考資料:YAHOO知識+

單車配件的問題.什麼是XTRXTLX.....等

Heather avatar
By Heather
at 2008-05-02T00:00
什麼是XTRXTLX.....等之前騎同事的車.上面部份零件都有這種標記andgt;andlt;and#34;and#34;

請問高雄旗津一日遊的行程~如何安排

Caitlin avatar
By Caitlin
at 2008-05-02T00:00
請問高雄旗津一日遊的行程~如何安排有哪位大大可以幫我安排一下高雄-旗津的一日遊該如何安排?!我們2個人星期6 ...

求家庭教師里包恩和Keroro軍曹片頭和片尾曲

Iris avatar
By Iris
at 2008-05-02T00:00
我很迷家庭教師和Keroro,想要知道他們的片頭和片尾曲,總共有多少首,最好告訴我歌名,謝謝

大型重型機車的種類?

Noah avatar
By Noah
at 2008-05-02T00:00
1.知識+很多在講什麼休旅.巡航.仿賽.嘻皮...一大堆的...那個要怎麼分啊?有圖片更好2.重機大部分都是要手動換檔� ...

購買摩托車

Heather avatar
By Heather
at 2008-05-02T00:00
本身身高大概168體重大約60最近有再考慮買摩托車需要各為幫我解答一些事情或是給我一點建議一開始我是有考慮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