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分享煞車技巧 - 機車討論

By Selena
at 2011-10-28T16:21
at 2011-10-28T16:21
Table of Contents
這是再很多地方看過零零總總湊出來的,不嫌棄請各為大大看看吧,也歡迎指教謝謝(((鞠躬
轉貼自 MOTOCITY
重型機車由於車身較重、馬力較大,所以在駕馭它時,騎乘者必需更熟悉跑、轉彎、平衡以及停車。和小車不同的地方是:大型重型機車的重量、動力以及速度都有所升等,如果要將重型機車騎得隨心所欲,就必需了解基本法則,並熟練騎乘技術。而當中,遇緊急狀況時,如何正確且安全地緊急煞車,成了一般騎士最在意的騎乘技術之一,本篇就針對緊急煞車做詳細的解說,希望能對騎士們有所幫助。
正確的騎乘姿勢
正確的騎乘姿勢,能讓騎乘及緊急應變時更加地輕鬆。首先自然坐下,放鬆肩膀,雙手能很自然靈活的左右擺動龍頭。此外,視線眼光要看得遠,雙臂自然放輕鬆,手肘保持彎度與彈性,並將手抓握於握把根部一公分處,如此操作煞車及離合器拉桿較為輕鬆,記得膝蓋要輕靠油箱,保持人車一體。
各種煞車效能
1.前煞車
前煞車適用於乾燥路面,由於會造成車身重量前傾下壓,故能得到較佳的煞車效能。
注意:只使用前輪煞車,容易造成鎖死,有立即摔倒之可能。
2.後煞車
用於輔助前煞車,尤其是濕地煞車時,能有效地搭配前煞將車輛停止。
注意:只使用後輪煞車時,亦容易造成鎖死偏滑且煞車距離較長。
3.引擎煞車
引擎煞車Engine Brake,指的是利用車輛引擎,刻意降到較低的檔位,所造成的車速遽降,能有效地瞬間減速。
騎士們平時就應勤練完整的煞車動作
正確緊急煞車操作
完整的煞車動作能使騎士於緊急狀況時,達到車輛停止的目的,也確保車輛及騎士的安全。煞車時,膝蓋要夾緊油箱側,手與腳同時做前後輪煞車動作,此刻配合引擎煞車,離合器需在車子快要停下來之前的瞬間抓住,切記!前輪煞車、後輪煞車及引擎煞車需同時作動,才能安定且能以較短距離停止。腳的動作則是,左腳先行落地,勿以右腳先落地,因為右腳還需及時應變踩煞車。
緊急煞車步驟
1.同時使用引擎煞車、前輪煞車及後輪煞車。
2.逐漸增強煞車力道,且一次完成。
3.使用最大煞車力,但不能使車輪鎖死。
4.離合器需在車子快要停下來之前的瞬間抓住
5.左腳先行落地,勿以右腳先落地
6.使用煞車時,車輛需保持直行狀態。
7.保持正確騎乘姿勢。
煞車距離
。一般煞車所需距離
煞車時,車子並不會立即停下來,而是需要一段時間與距離來停止的。煞車時,最先是駕駛人看到狀況並開始判斷,接著判斷完成(決定煞車),然後開始煞車,然後還要一段煞車機械煞住之制動時間,也就是說,煞車所需時間=反應時間+制動時間。車速愈快,煞車所需距離越長,此時與前車的安全距離務必拉長。
。影響煞車距離因素
1.雨天或路面潮濕:煞車停止距離會增為1.5倍以上。
2.輪胎磨損時:停止距離拉長程度視輪胎磨損程度而定。
3.運載重物:載物越重,停止距離會越長。(貨車特別需要注意)
4.下坡時:因有加速度,停止距離會拉長。
。使煞車距離產生變化的原因
1.行駛速度(依速度產生變化)
2.路面狀況(依輪胎性能產生變化)
3.機車煞車能力(依煞車裝置種類、車輛總重量產生變化)
4.駕駛者之技術及精神狀態
路面潮滑或輪胎已磨損等因素都會影響煞車距離
煞車力學變化
1.行駛速度增加至兩倍時,煞車距離增加至四倍。
2.易滑路面,及路面與輪胎的摩擦係數越小時,煞車距離越長。
緊急距離分析表(乾燥柏油路面)
車輛時速 30km/h 50km/h 80km/h
只使用後輪煞車 13.3m 36.5m 94m
只使用前輪煞車 7.4m 19 m 52.5m
同時使用前後輪煞車 約 4.5m 約 12.5m 約 32m
由上表可知同時使用前後輪煞車的效果較好。此外若強踩前輪煞車雖也具又效果(前後比例8:2或7:3),但在濕滑路面恐怕會有失去平衡的危險,因此前後煞車的力量需依狀況適度的配合。
如遇有濃霧、濃煙或夜間行車等視線較差情況時,亦應酌量增加行車安全距離。此外,前車的車況及駕駛特性等,亦應作行車安全距離之考量因素,例如前車如為ABS車輛,因其煞車制動距離較短,故跟車之安全距離也應拉長。提醒您,車子撞擊時的衝擊力與其傷害力,是和「車速的平方」成正比,所以騎乘時應保持合適的車速,不要超速。
安全駕駛的法則,除了熟悉車輛及駕駛技術之外,更重要的則是莫過於駕駛者身心狀態,切記!在最佳的狀態下騎乘車輛,才能安全又愉快.
轉貼自 MOTOCITY
重型機車由於車身較重、馬力較大,所以在駕馭它時,騎乘者必需更熟悉跑、轉彎、平衡以及停車。和小車不同的地方是:大型重型機車的重量、動力以及速度都有所升等,如果要將重型機車騎得隨心所欲,就必需了解基本法則,並熟練騎乘技術。而當中,遇緊急狀況時,如何正確且安全地緊急煞車,成了一般騎士最在意的騎乘技術之一,本篇就針對緊急煞車做詳細的解說,希望能對騎士們有所幫助。
正確的騎乘姿勢
正確的騎乘姿勢,能讓騎乘及緊急應變時更加地輕鬆。首先自然坐下,放鬆肩膀,雙手能很自然靈活的左右擺動龍頭。此外,視線眼光要看得遠,雙臂自然放輕鬆,手肘保持彎度與彈性,並將手抓握於握把根部一公分處,如此操作煞車及離合器拉桿較為輕鬆,記得膝蓋要輕靠油箱,保持人車一體。
各種煞車效能
1.前煞車
前煞車適用於乾燥路面,由於會造成車身重量前傾下壓,故能得到較佳的煞車效能。
注意:只使用前輪煞車,容易造成鎖死,有立即摔倒之可能。
2.後煞車
用於輔助前煞車,尤其是濕地煞車時,能有效地搭配前煞將車輛停止。
注意:只使用後輪煞車時,亦容易造成鎖死偏滑且煞車距離較長。
3.引擎煞車
引擎煞車Engine Brake,指的是利用車輛引擎,刻意降到較低的檔位,所造成的車速遽降,能有效地瞬間減速。
騎士們平時就應勤練完整的煞車動作
正確緊急煞車操作
完整的煞車動作能使騎士於緊急狀況時,達到車輛停止的目的,也確保車輛及騎士的安全。煞車時,膝蓋要夾緊油箱側,手與腳同時做前後輪煞車動作,此刻配合引擎煞車,離合器需在車子快要停下來之前的瞬間抓住,切記!前輪煞車、後輪煞車及引擎煞車需同時作動,才能安定且能以較短距離停止。腳的動作則是,左腳先行落地,勿以右腳先落地,因為右腳還需及時應變踩煞車。
緊急煞車步驟
1.同時使用引擎煞車、前輪煞車及後輪煞車。
2.逐漸增強煞車力道,且一次完成。
3.使用最大煞車力,但不能使車輪鎖死。
4.離合器需在車子快要停下來之前的瞬間抓住
5.左腳先行落地,勿以右腳先落地
6.使用煞車時,車輛需保持直行狀態。
7.保持正確騎乘姿勢。
煞車距離
。一般煞車所需距離
煞車時,車子並不會立即停下來,而是需要一段時間與距離來停止的。煞車時,最先是駕駛人看到狀況並開始判斷,接著判斷完成(決定煞車),然後開始煞車,然後還要一段煞車機械煞住之制動時間,也就是說,煞車所需時間=反應時間+制動時間。車速愈快,煞車所需距離越長,此時與前車的安全距離務必拉長。
。影響煞車距離因素
1.雨天或路面潮濕:煞車停止距離會增為1.5倍以上。
2.輪胎磨損時:停止距離拉長程度視輪胎磨損程度而定。
3.運載重物:載物越重,停止距離會越長。(貨車特別需要注意)
4.下坡時:因有加速度,停止距離會拉長。
。使煞車距離產生變化的原因
1.行駛速度(依速度產生變化)
2.路面狀況(依輪胎性能產生變化)
3.機車煞車能力(依煞車裝置種類、車輛總重量產生變化)
4.駕駛者之技術及精神狀態
路面潮滑或輪胎已磨損等因素都會影響煞車距離
煞車力學變化
1.行駛速度增加至兩倍時,煞車距離增加至四倍。
2.易滑路面,及路面與輪胎的摩擦係數越小時,煞車距離越長。
緊急距離分析表(乾燥柏油路面)
車輛時速 30km/h 50km/h 80km/h
只使用後輪煞車 13.3m 36.5m 94m
只使用前輪煞車 7.4m 19 m 52.5m
同時使用前後輪煞車 約 4.5m 約 12.5m 約 32m
由上表可知同時使用前後輪煞車的效果較好。此外若強踩前輪煞車雖也具又效果(前後比例8:2或7:3),但在濕滑路面恐怕會有失去平衡的危險,因此前後煞車的力量需依狀況適度的配合。
如遇有濃霧、濃煙或夜間行車等視線較差情況時,亦應酌量增加行車安全距離。此外,前車的車況及駕駛特性等,亦應作行車安全距離之考量因素,例如前車如為ABS車輛,因其煞車制動距離較短,故跟車之安全距離也應拉長。提醒您,車子撞擊時的衝擊力與其傷害力,是和「車速的平方」成正比,所以騎乘時應保持合適的車速,不要超速。
安全駕駛的法則,除了熟悉車輛及駕駛技術之外,更重要的則是莫過於駕駛者身心狀態,切記!在最佳的狀態下騎乘車輛,才能安全又愉快.
Tags:
機車
All Comments

By Charlie
at 2011-11-01T02:12
at 2011-11-01T02:12
真的有很心...雖然我有的都看過了
還是整個看過一遍,給你支持一下!!!

By Barb Cronin
at 2011-11-04T12:04
at 2011-11-04T12:04
Related Posts
山葉有台電動車要六萬多有人買的下去嗎...

By Callum
at 2011-10-28T08:43
at 2011-10-28T08:43
車輛顏色變更-驗車

By Susan
at 2011-10-28T03:30
at 2011-10-28T03:30
請問清化油器後會有差嗎?

By Lauren
at 2011-10-28T03:17
at 2011-10-28T03:17
超5 150 一點小問題

By Jessica
at 2011-10-27T08:30
at 2011-10-27T08:30
2011 VESPA 大會師 VespaDay Taiwan In MiaoLi 11/5~11/6

By Caroline
at 2011-10-27T00:24
at 2011-10-27T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