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都有騎車的人 - 公路車
By Noah
at 2007-04-24T18:45
at 2007-04-24T18:45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sheshe0107 (烤乳豬的膚色,好可口)》之銘言:
看到許多人對座艙設定都有疑問,反正有空賺一下P幣好了
。本篇同時回覆板上與信箱。
基本座艙調整前言
先作個小聲明,這是就我個人爬文而來的心得整理,也許
會有錯誤疏漏的地方,請板上諸位先進們指教。
腳在踏板上的位置
腳在踏板上的位置,是以拇指球作為基準,拇指球的位置
是指腳掌那面,腳拇指根部的圓形隆起。拇指球必須在踏
板中央的軸上,這是一般建議腳在踏板上的標準位置,接
下來的所有設定都以此為基準。以上提的是腳在踏板上的
前後位置,左右位置請參考下一段。
為何要放在這個位置? 因為當腳掌放在這個位置並配合坐
墊設定,可以充分發揮並傳達整個腳部肌肉的力量。
踩踏時膝蓋的位置
原則上踩踏的時候整隻腳都必須是垂直的,不可有O 型或
X 型腿等情形,否則肌肉與膝蓋很容易受傷,而垂直與否
,是以膝蓋作為基準。膝蓋必須與腳掌、大腿根部在同一
垂直線上。
坐墊高度
一般來說通用的調整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利用公式計算,
另外一種是直接跨上車用自己的腳去測量,我個人比較偏
好後者。
跨上你的車,一手扶著東西輔助保持平衡,或者用訓練台
亦可,用腳跟踩著踏板後,把腳完全打直,此時的高度就
是一般建議的坐墊高度。
這樣的高度可以讓膝蓋在踩踏時獲得較完全的伸展,降低
膝蓋受力程度,防止膝蓋受傷,並且在踩踏到下死點 (最
低點) 的時候,膝蓋有大約120 度左右彎曲,這個角度能
讓腳更有效率的爆發出肌肉力量。
坐墊角度
一般建議是水平,登山車可略為往前傾斜1到2度。如果非
要有大角度傾斜才會覺得比較好騎,那麼就是整體座艙設
定或騎乘姿勢有問題,通常大多數的車友是兩者都有。
煞把角度
一般來說預設是與水平面呈45度角,但依照個人騎乘姿勢
不同會略作微調。基本原則是手握住煞把的時候,「手掌
」與「手臂」是在同一平面上,就是理想的角度。
牛角內傾角度
這其實也是有點個人化的,牛角一般都有略為向內的傾角
,根據個人記憶所知,角度越向內,越偏向競技用途,反
之則偏向休閒舒適用途。
牛角安裝角度
跟煞把角度有異曲同工的設定方式,握住牛角的時候,手
掌不可有不自然的彎曲,自己斟酌取一個手能最舒服且久
握的角度,否則手掌容易受傷。
坐墊與踏板相對位置
看起來很複雜,其實就是指坐墊前後位置。
坐墊高度關係到腳踩下死點 (最低點) 的角度,但是其他
位置的角度,則必須由坐墊與踏板相對位置來決定,一般
建議的坐墊前後位置有以下的簡易測量方式:
1. 跨上車,保持車身直立,用訓練台或扶著東西都可。
2. 踏板與曲柄保持水平。
3. 腳掌在踏板上的位置請參考前文:腳在踏板上位置。
4. 用一條鉛垂線,放在膝蓋前端,這條線必須要剛好通
過曲柄前端,有另一說是通過踏板軸心,可自行嘗試
看看騎乘感的不同後決定。
5. 如果沒有剛好通過曲柄前端,前後調整坐墊位置到定
位。
6. 固定坐墊後完成。
這是基本位置,騎乘中可以自行改變屁股的位置來達到不
同的效果,屁股往後移動,可以提高踩踏力量,一般是重
踩時候用,屁股往前可以很容易的提高轉速,適合高轉速
型車手用,通常可以依照情況自由運用,不過我個人還是
不建議長時間重踩,對膝蓋傷害甚鉅。
坐墊與車手的距離
這點不容易調整,且對整體騎乘姿勢影響很大。
坐墊一旦利用上一段的方式固定後,最好就不要再去動它
,要變更坐墊與車手距離只能利用更換龍頭方式變動,至
於這段距離要多長,一般是建議騎乘時整個手臂與上半身
能夠呈現90度夾角,或手臂與水平面呈現45度角是比較理
想的,這部分其實跟個人的身體柔軟度、上半身長度也有
很大關係。
車手寬度
一般公路車都是建議與肩膀同寬,登山車的話則是看個人
需求,較窄的車手操控較為靈敏且身體容易施力,爆發力
會比較強 (建議平把) ,寬的話操控性、穩定性較佳且較
舒適 (建議彎把 ),一般都是休閒運動騎乘,或OFF-ROAD
為主的車使用。
車手高度
嚴格來說是與坐墊的高度差,這就很難有一定的公式計算
,要由個人經驗去慢慢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高度,剛開始騎
車建議比坐墊略高一兩公分或者跟坐墊一樣高。車手高度
越低,越容易拉高轉速,這也是為何公路車車手都很低的
原因,這點可與坐墊前後位置配合,習慣於高轉速的話,
可以將車手降低,坐墊略為往前一些 (但別太多)。
照例
大致就這樣@@
P幣入手...呼哈哈
--
看到許多人對座艙設定都有疑問,反正有空賺一下P幣好了
。本篇同時回覆板上與信箱。
基本座艙調整前言
先作個小聲明,這是就我個人爬文而來的心得整理,也許
會有錯誤疏漏的地方,請板上諸位先進們指教。
腳在踏板上的位置
腳在踏板上的位置,是以拇指球作為基準,拇指球的位置
是指腳掌那面,腳拇指根部的圓形隆起。拇指球必須在踏
板中央的軸上,這是一般建議腳在踏板上的標準位置,接
下來的所有設定都以此為基準。以上提的是腳在踏板上的
前後位置,左右位置請參考下一段。
為何要放在這個位置? 因為當腳掌放在這個位置並配合坐
墊設定,可以充分發揮並傳達整個腳部肌肉的力量。
踩踏時膝蓋的位置
原則上踩踏的時候整隻腳都必須是垂直的,不可有O 型或
X 型腿等情形,否則肌肉與膝蓋很容易受傷,而垂直與否
,是以膝蓋作為基準。膝蓋必須與腳掌、大腿根部在同一
垂直線上。
坐墊高度
一般來說通用的調整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利用公式計算,
另外一種是直接跨上車用自己的腳去測量,我個人比較偏
好後者。
跨上你的車,一手扶著東西輔助保持平衡,或者用訓練台
亦可,用腳跟踩著踏板後,把腳完全打直,此時的高度就
是一般建議的坐墊高度。
這樣的高度可以讓膝蓋在踩踏時獲得較完全的伸展,降低
膝蓋受力程度,防止膝蓋受傷,並且在踩踏到下死點 (最
低點) 的時候,膝蓋有大約120 度左右彎曲,這個角度能
讓腳更有效率的爆發出肌肉力量。
坐墊角度
一般建議是水平,登山車可略為往前傾斜1到2度。如果非
要有大角度傾斜才會覺得比較好騎,那麼就是整體座艙設
定或騎乘姿勢有問題,通常大多數的車友是兩者都有。
煞把角度
一般來說預設是與水平面呈45度角,但依照個人騎乘姿勢
不同會略作微調。基本原則是手握住煞把的時候,「手掌
」與「手臂」是在同一平面上,就是理想的角度。
牛角內傾角度
這其實也是有點個人化的,牛角一般都有略為向內的傾角
,根據個人記憶所知,角度越向內,越偏向競技用途,反
之則偏向休閒舒適用途。
牛角安裝角度
跟煞把角度有異曲同工的設定方式,握住牛角的時候,手
掌不可有不自然的彎曲,自己斟酌取一個手能最舒服且久
握的角度,否則手掌容易受傷。
坐墊與踏板相對位置
看起來很複雜,其實就是指坐墊前後位置。
坐墊高度關係到腳踩下死點 (最低點) 的角度,但是其他
位置的角度,則必須由坐墊與踏板相對位置來決定,一般
建議的坐墊前後位置有以下的簡易測量方式:
1. 跨上車,保持車身直立,用訓練台或扶著東西都可。
2. 踏板與曲柄保持水平。
3. 腳掌在踏板上的位置請參考前文:腳在踏板上位置。
4. 用一條鉛垂線,放在膝蓋前端,這條線必須要剛好通
過曲柄前端,有另一說是通過踏板軸心,可自行嘗試
看看騎乘感的不同後決定。
5. 如果沒有剛好通過曲柄前端,前後調整坐墊位置到定
位。
6. 固定坐墊後完成。
這是基本位置,騎乘中可以自行改變屁股的位置來達到不
同的效果,屁股往後移動,可以提高踩踏力量,一般是重
踩時候用,屁股往前可以很容易的提高轉速,適合高轉速
型車手用,通常可以依照情況自由運用,不過我個人還是
不建議長時間重踩,對膝蓋傷害甚鉅。
坐墊與車手的距離
這點不容易調整,且對整體騎乘姿勢影響很大。
坐墊一旦利用上一段的方式固定後,最好就不要再去動它
,要變更坐墊與車手距離只能利用更換龍頭方式變動,至
於這段距離要多長,一般是建議騎乘時整個手臂與上半身
能夠呈現90度夾角,或手臂與水平面呈現45度角是比較理
想的,這部分其實跟個人的身體柔軟度、上半身長度也有
很大關係。
車手寬度
一般公路車都是建議與肩膀同寬,登山車的話則是看個人
需求,較窄的車手操控較為靈敏且身體容易施力,爆發力
會比較強 (建議平把) ,寬的話操控性、穩定性較佳且較
舒適 (建議彎把 ),一般都是休閒運動騎乘,或OFF-ROAD
為主的車使用。
車手高度
嚴格來說是與坐墊的高度差,這就很難有一定的公式計算
,要由個人經驗去慢慢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高度,剛開始騎
車建議比坐墊略高一兩公分或者跟坐墊一樣高。車手高度
越低,越容易拉高轉速,這也是為何公路車車手都很低的
原因,這點可與坐墊前後位置配合,習慣於高轉速的話,
可以將車手降低,坐墊略為往前一些 (但別太多)。
照例
大致就這樣@@
P幣入手...呼哈哈
--
All Comments
By Daph Bay
at 2007-04-28T02:42
at 2007-04-28T02:42
By Tristan Cohan
at 2007-04-30T18:04
at 2007-04-30T18:04
By Eartha
at 2007-05-02T17:34
at 2007-05-02T17:34
By Dorothy
at 2007-05-03T01:01
at 2007-05-03T01:01
By Adele
at 2007-05-07T01:46
at 2007-05-07T01:46
By Ursula
at 2007-05-11T04:51
at 2007-05-11T04:51
By Agnes
at 2007-05-12T21:38
at 2007-05-12T21:38
By Odelette
at 2007-05-16T08:28
at 2007-05-16T08:28
By Charlotte
at 2007-05-17T14:54
at 2007-05-17T14:54
By Elizabeth
at 2007-05-21T17:45
at 2007-05-21T17:45
By Susan
at 2007-05-25T23:49
at 2007-05-25T23:49
By Ethan
at 2007-05-27T19:33
at 2007-05-27T19:33
By Dorothy
at 2007-05-30T08:51
at 2007-05-30T08:51
By Rachel
at 2007-06-02T00:08
at 2007-06-02T00:08
By Zenobia
at 2007-06-05T04:53
at 2007-06-05T04:53
By David
at 2007-06-08T01:49
at 2007-06-08T01:49
By Aaliyah
at 2007-06-09T18:46
at 2007-06-09T18:46
By Steve
at 2007-06-12T02:12
at 2007-06-12T02:12
By Olivia
at 2007-06-13T16:33
at 2007-06-13T16:33
By Leila
at 2007-06-15T10:07
at 2007-06-15T10:07
By Poppy
at 2007-06-17T05:48
at 2007-06-17T05:48
By Emily
at 2007-06-19T10:55
at 2007-06-19T10:55
By John
at 2007-06-19T22:34
at 2007-06-19T22:34
By Isabella
at 2007-06-24T21:12
at 2007-06-24T21:12
By Ula
at 2007-06-26T20:09
at 2007-06-26T20:09
By Selena
at 2007-06-30T20:23
at 2007-06-30T20:23
By Edith
at 2007-07-03T01:07
at 2007-07-03T01:07
By Isabella
at 2007-07-06T20:25
at 2007-07-06T20:25
By Blanche
at 2007-07-08T18:01
at 2007-07-08T18:01
By Quanna
at 2007-07-09T11:53
at 2007-07-09T11:53
By Selena
at 2007-07-09T17:17
at 2007-07-09T17:17
By Megan
at 2007-07-10T09:19
at 2007-07-10T09:19
By Caitlin
at 2007-07-14T19:16
at 2007-07-14T19:16
Related Posts
上週運動週記 中寮山 觀音山 中寮山 潮州
By Kama
at 2007-04-24T12:42
at 2007-04-24T12:42
請推薦一台爬坡輕松的腳踏車<10點>
By Isla
at 2007-04-24T00:00
at 2007-04-24T00:00
河堤遊
By Ingrid
at 2007-04-23T21:31
at 2007-04-23T21:31
花東350km 挑戰隊 day1
By Necoo
at 2007-04-23T21:12
at 2007-04-23T21:12
高雄 星期六 早上 中寮山
By Hedwig
at 2007-04-23T02:45
at 2007-04-23T02:45